4月5日,邵阳县召开第三届人才发展暨湘商回归、返乡创业大会,450余名邵阳县籍或在邵阳县工作生活的院士专家、青年才俊和企业家们相聚一堂,共商人才大计、共谋发展良策。
大会爆出喜讯:
1、县人民政府与湖南中医药大学、邵阳学院等8大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
2、总投资18.42亿元的26个湘商回归项目签约。
3、总投资5.5亿元的125个返乡创业项目签约。
4、全县爱心乡贤主动认领公益项目113个,总金额达2400余万元。
这样的成绩单表明,邵阳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思想,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湘商回归、返乡创业重要决策,因地制宜、因“才”制宜,念活了“独”“特”经,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独”家资源唯人才
时代一变观念新。“昔日的穷山恶水,如今叫绿水青山。”唐未德这位离家打拼30年的“邵商”,说起生长于斯的这片热土,感慨不已:“作为产业发展顾问团的成员,我深知贫瘠的土地里走出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才是家乡唯一(独家)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人才,邵阳县出台18条人才新政,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夫夷人才”称号,建成“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386套;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50条,设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和政策兑现办公室。已邀请县籍院士、教授、湘商、邵商257人,成立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文化振兴、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十大顾问团。县长周玉祥介绍,顾问团团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老乡,大家聚在一起广泛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了“迎老乡、建家乡”的浓厚氛围。
乡情是最好的聚合剂。“大家以回乡创业,奉献家乡为荣。出钱出力出智。”乡村振兴顾问团副团长罗长林,说到因儿时穷困,靠老师和同学的接济才完成中学学业,所以十分感恩这片土地和人们。他的心愿也很朴实:希望家乡多出“农秀才”和“土网红”。
就在上月,获得ONE冠军赛羽量级综合格斗世界冠军,成功卫冕该级别金腰带的唐凯,用一句“9年未回家过年了”表达乡愁,他用自身的奋斗经历激励年轻创业者们:“冠军也就那样,(因为)我也可以。”
正是乡村、乡情、乡愁这一根根纽带,牵起了游子返乡创业热情。2023年以来,全县共签约产业项目114个、金额255.3亿元,引进产业技术团队11个、博士硕士研究生121人、高技能人才47人,建立专家工作站、研究中心5个,近4万多在外邵阳县人返乡创业就业,投资乡村项目多达1.1万个,全县人才总量达到9.7万人。
会上,县委书记袁胜良点赞并继续鼓励“广大乡贤、人才、企业家主动讲述‘家乡好故事’、传播‘家乡好声音’、传递‘家乡正能量’;同时,继续发挥好在外优势,充分调动资源,积极在引资、引智、引技上穿针引线、铺路搭桥,把‘先进经验’学回来,把‘先进技术’带回来,把‘高端人才’引回来,把‘优质项目’落下来,把‘总部基地’迁回来,携手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邵阳县的精彩华章。”
二、“特”色产业兴经济
油茶是邵阳县有着2500年栽培历史的传统产业,油茶林面积72.8万亩,油茶总产量2.26万吨。被中国食品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油茶之都”。2023年油茶产业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年产值从27亿元上升至40亿元。目前已探索出多种油茶林下种养模式,亩均可增产4000元;同时大力推动烤烟、双季稻、生猪等特色产业改造升级,高标准建成返乡创业示范基地 1058个,总投资 8.5亿元。
欲引“凤凰”来,先种“梧桐树”。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邵阳县着力建设高能级平台,不断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挂牌成立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示范街,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并积极构建以新材料、油茶全产业链、新经济为主体的“1+1+1”现代化产业体系,把产业延链补链作为重点,快速建成30万平方米的新材料产业园,投资1.6亿元打造新经济产业园等一批创业园区,去年招引油茶链主企业2家,吸引21家返乡创业企业入驻新材料产业园,硬质合金产业纳入国家级产业集群,12家互联网企业落户新经济产业园,全县农村电商规模将突破10万家。
在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方面,邵阳县依托独有的天子湖、金江湖等自然资源,“南方抗大”“三线建设军工基地”等红色资源,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体育康养、高端民宿、动力火车、草地音乐会等产业项目,文旅产业潜力无穷、商机无限。
邵阳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企业发展以及整合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措施,正致力于提升地方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港湘新闻网 记者 刘湘杰 孙慧 通讯员 刘飞)
一审:凌熙 二审:千寻 三审:董来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