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种子

编辑:袁琳 发布时间:2024/9/29 19:57:17 来源:港湘新闻网

秋阳高照,天空碧蓝。

S248沿线开阔的田野上,六万余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与秋天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约定,一夜之间换上了金色盛装。那一排排密密匝匝的稻禾,那一丘丘挤挤挨挨的稻田,把田野镶成了一幅幅金碧辉煌的油画。

这是乡亲们以双手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书写的生命诗篇。

“春播一粒粟,秋收万粒籽。”大型收割机似永远吃不饱的怪兽,在风卷残云般吞吐着稻子。一群群搬运稻谷的人们满脸汗珠,一个个却喜笑颜开。怎能不笑呢?这是种子,也是钞票,更是甜蜜的生活。是这一粒粒金灿灿的杂交水稻种子给他们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置办了家电,修建了楼房,供养了大学生......“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稻田在美丽的村庄旁生长......”是对这里村庄最贴切地歌唱。

绵延的大山似层层叠叠盛开的万千花朵,把田野与村庄环抱在朵朵“花”中央。葱茏的树木,充足的阳光,丰沛的雨水、昼夜温差大......优质的生态环境为杂交水稻制种提供了最佳生长的家园。2013年绥宁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因制种产量高,种子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袁隆平院士亲自题款“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

武阳是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大镇,地处绥宁县东北部,辖区面积近二百平方千米,现有三万多人口,有“无武阳不成绥宁”之说,也有“武阳是绥宁粮仓”之说。“武阳贡米”曾经是清朝皇室才有资格享用的口粮。武阳有一座山形酷似马鞍而得名的马鞍山。1945年,国民革命军在马鞍山经过激烈的战斗,歼灭了日军第34师团两联队,取得了“武阳大捷”。这场战斗是湘西会战由被动转为主动、由防御转为反攻的转折点,被誉为“开湘西会战胜利之先声”。而今,马鞍山建有武阳大捷纪念碑,让后人缅怀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深受抗战精神的影响,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红岩、李熙、唐家坊、关峡等十个乡镇的二万余户十二万多人增收致富。

杂交水稻制种是用汗水与心血浇灌的致富之路。它给乡亲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乡亲们为之付出的辛劳也是有目共睹的。从春天泡发一粒种子开始,犁田、耙田、平整田、划行、插秧、打药、赶花粉、收割、晾晒,每一道工序都不敢懈怠。

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赶花粉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种子的产量和质量。父本、母本花期短,十来天,每天花时两小时左右。为了确保父本和母本的花期能够顺利相遇,做到“头花不空,盛期相逢,尾花不丢,花期全遇”,在实际操作中遵循“宁可母等父,不可父等母”的原则。最初几年制种,由于制种知识及经验欠缺,做了很多今天看来是多余的苦力劳动。在授粉期,乡亲们手握镰刀顶着烈日抢时割除父本长势葳蕤的禾叶,禾叶似一把把锋利的小刀,把手臂割出一道道血口子,又痒又疼。在母本相对父本花期发育滞后时,不敢多打“920”农药,乡亲们用最原始的“剥苞”法,把母本的穗苞一个个剥开。那千千万万的母本花穗苞啊,把手指甲都剥痛了,甚至剥离壳了。

七月赶花粉,阳光如同炽热的火焰,将万物沐浴在耀眼的光芒之中,演绎着夏日的热烈与生机;也将劳作中的人们猛烈地炙烤,考验着制种人的毅力与坚强。上午十一点到中午一点是赶花粉最佳时间段,那时田垄上到处是赶花粉的人,男女老少齐上阵。两人一组,分站在稻田两头的田埂上,把一根尼龙绳绷紧,扫动父本植株的中下部,田野里绿浪翻滚,父本的花粉扬起,似一场轻盈的白雪飘落在母本的花蕊上。一丘田每隔十分钟赶一次,一天赶五六次,连赶十天左右。一趟花粉赶下来,一身衣裤就像是在水中浸过,没有一根干纱。太阳越大,赶花粉人的心情越好,因为温度高授粉效果好,结实率越高,产量越高,收入越好。

生性乐观的乡亲们在赶花粉间隙不忘高歌一曲,“万物生长靠太阳,花香全靠园丁忙,幸福生活靠双手,参加劳动最光荣.....”“今年赶花丘对丘,郎一丘来妹一丘。我盼明年妹恋哥,挖断田坎成一丘。”歌声此起彼伏,在田野的上空飘荡,日子在劳动中丰满。

授粉是父本与母本的一场浪漫恋爱,赶花粉是乡亲们与生活的一场角逐。乡亲们用双手“赶”走贫穷,跑进幸福的康庄大道。

行走在杂交水稻制种大地上,喜看杂交水稻制种给乡村带来的大变化,更乐闻乡亲们口中制种的苦乐故事。

有四十余年杂交水稻制种经历的武阳镇毛坪村四组村民黄生爱回忆:“1:10”的收购价(即一斤谷种按十斤中稻的市场价兑钱收购),成为乡亲们制种的动力之源。为了加大制种面积指标,大家甚至一致赞同以每亩二十元标准让利争取。1986年他家首次种了一亩半杂交水稻,亩产约三百斤,年收入现金一千三百五十元,而当时一个工人的年薪才三百元左右。这是他家首次有了上千元的存款,一家人激动地好几个晚上睡不着,感觉生活有奔头。

毛坪二组六十八岁的周志国说起杂交水稻制种带给他们生活的变化更是滔滔不绝:千百年耕田用牛,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换成手扶小型耕田机,到现在的大型载人耕田机;村子里那些低矮歪斜的木房子逐渐改建成砖木混合的砖房,再建成现在的钢筋水泥小洋房;出行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或三轮车),到现在的小汽车;家电从无到有,黑白电视换彩电,再换超薄大屏液晶电视,现在家家户户还买了冰箱、洗衣机……以前,邻里之间因为牛吃了一兜禾也要骂上半天,现在遇事都相互谦让,邻里间变得友爱和谐……

杂交水稻制种还改变了一个个人的命运。周志国孩子多,养活孩子就非常不容易。因制种有积蓄,送孩子读书便有了底气。他送第四子读株洲铁道学院时,学费差不多是其他学校的两倍,他也毫不犹豫。而今孩子在贵阳铁路局上班,月入过万,在城里买房结婚生子,彻底脱离在田里刨食的命运。二组周某的老婆得了喉癌,因家里制种几十年有积蓄,得以及时去大医院治疗,而今已痊愈好几年。

毛坪三组村民黄始虎刚过花甲,他衣着讲究,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今年依旧制种十三亩。他说制种的武阳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先富起来了,特别是家有外嫁女,田土还在娘家的人家,一年制种就成了万元户。“三大件”(韶峰牌电视机、鲲鹏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成了先富起来的标配。逢集日大家穿戴整齐,把衣袖挽起,露出程亮的新腕表,哼着小调跨上三八杠自行车往集市上走,撒下一路叮当叮当的铃声,遇见熟人立马刹车停下寒暄几句,探寻一下制种的收入,调侃一下兜里有钱了多买几斤肉回家吃。那时春风十里都不及大家脸上的笑。他家当时是村里首批买黑白电视的,一到晚上,邻居们就三三两两聚集在他家堂屋看电视,《霍元甲》《少林寺》等电视剧让大家热血沸腾。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让人豪情万丈;而《牧羊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更似是在歌唱自己美丽的家乡。

据黄始虎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武阳镇农村信用社做了几年临聘人员,每年十月十日准时发放制种款。信用社工作人员提一袋钞票到各制种村发放种子款,村委会挤满了男女老少几百人。老人柱着拐杖看热闹,满脸的皱纹盛开成一朵菊花;小孩尖叫着,蹦跳着,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此刻他们深知就算他们玩得有点出格也不会挨大人揍;女人们喜笑颜开地交流着领了制种款赶集去置办些什么用品;男人们叼着烟,含笑低头清点着手中厚厚的钞票。幸福似发酵的面团在迅速地膨胀,空气种弥漫着甜蜜的味道。用黄始虎的话说,“只要制种,每户就有存款,个个嬉笑颜开。”发放种子款后,信用社的柜台挤满了前来存款的人。那时货币面值大部分是五十元、十元、五元不等,一天有四五十万的总存款,信用社工作人员真的是数钱数到手抽筋啊!

而今,科技发展应用到农业,制种从原来的纯人力劳动逐步机械化。耕田机、水稻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大中型烘干机、种子精选机应用到各个制种环节,全县涌现出大批制种大户,一户流转几十亩田制种是常事,甚至几百亩,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推上又一个高度。

杂交水稻制种确保了中稻的高产丰收。绥宁县每年生产的上千万公斤的优质稻种运往全国各地,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又种出几何倍数的中稻。“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制种不仅是让乡亲们奔上幸福的生活,更是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杂交水稻制种,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对话,更是一场生命的礼赞。乡亲们将爱与心血倾注于一粒粒种子,让种子携带大地的密语,向着光明与希望破土而生。

一粒粒杂交水稻种子从泥土里走来,承载着梦想,播种着希望,收获着明天。

 作者:绥宁县文联副主席吴清荣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

  • 广告
  • 广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媒体爆料&招商合作)
0731-8558829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
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媒体爆料热线 0731-85588296 招商合作热线 0731-85588296 合作联系邮箱 1392289199@qq.com 投稿邮箱 igxnews@163.com]
[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3034186号-1]
Copyright ©2020 港湘新闻网 hkh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