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坐拥竹林80万亩、立竹1.8亿株,年均可采伐竹子5000万株,竹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县紧握竹产业这把“金钥匙”,创新打造联农带农机制,解锁“五金”财富密码,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两竹”售卖,利金满仓。竹子生长快、产量高,我县坚持培育与开发“两条腿”走路。政府以奖代补,带动竹农投劳,完成竹林丰产培育与低改34万亩,推动竹笋产量节节攀升。同时,修建竹林道3400公里,解决竹子运输难题。如今,春笋、冬笋、采伐竹带来的年收入近6亿元,成为林农增收的“主力军”。
资源流转,租金稳定。在全省首创竹林家庭林场“102”模式,推动竹林规模化经营。同时,探索“国有企业+合作社+基地”等多元模式,促进林地流转。目前,已有11.5万亩林地实现流转,竹农每年收获租金近千万元。
就地就业,薪金丰厚。加快构建“园区精深加工+乡镇初加工+村级产业基地”体系,推动生产环节下沉乡村。成立专业合作社、组建采伐运输队伍302支,吸纳4500余人灵活就业。同时,全力稳岗拓岗,132家竹企提供岗位6000余个,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投资入股,股金分红。鼓励竹农以林地或资金入股楠竹产业,对长期流转且签订原料供应协议的经营主体给予补贴,推动1100余户竹农年增收160余万元。通过委托帮扶,为739户缺乏产业能力的监测对象安排资金入股,每人每年增收990元。
政策激励,奖金添彩。出台系列奖补政策,从低产林改造、笋材两用林建设,到新建合作社、家庭林场,再到购买运输和生产设备,给予竹农全方位奖励补贴,全面激发竹农生产积极性。
凭借竹生“五金”模式,我县今年竹产业综合效益达87亿元,位居湖南第二,带动5.3万人增收,人均增收超2万元,荣获“湖南省竹产业发展示范县”称号。未来,我县将持续深耕竹产业,让竹子真正成为群众的“摇钱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
作者 | 中共绥宁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