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机制建立,筑牢制度基础。针对国家考核评估反馈的易地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问题,绥宁县坚持高位推动、系统治理,创新建立三项长效机制:一是跨部门协同机制。县发改局牵头,联合教育、公安、农业农村、民政、人社、卫健、医保、退役军人事务局等10部门联合行文,制定出台《绥宁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高频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流程》,系统梳理并规范9大部门涉及集中安置区的公共事务办事流程,实现“一窗受理、一站办结”。二是资金保障机制。创新制定《绥宁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维修管护基金管理办法》,设立专项维修基金,通过财政投入、公共收益补充、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实行“管委会申请、乡镇初审、部门论证、政府审批”的规范使用流程,彻底解决“有人建、无人管”的难题。三是力量配备机制。全面配强基层服务力量:全县15个大中型安置点设置43个公益性岗位(1000元/人/年),财政全额保障待遇;对5个5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派驻2人乡派工作组常驻管理(26400元/人/年);为6个大型安置点各增设1名专职村干部职数;按每个安置点每年5000元标准核拨工作经费,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
二、精准施策推进,确保整改实效。一是高位推动明确职责。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研部署,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陵建华牵头抓总,制定《绥宁县易地扶贫搬迁“两头跑”问题整改工作方案》,构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框架,明确“县级统筹、乡镇主责、社区落实”责任体系。二是分类实施“三办”服务。创新制定县级“三办”公共服务事项清单(72项服务内容),属地办(64项),彻底打破户籍地限制,社保、医保、民政救助等事项在安置区“一站式”办结。代理办(8项),建立“迁入地受理、代办员跑腿、原籍地协同”机制,提供全程免费代办。上门办,对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提供预约上门办理,实现服务“零距离”。三是宣传推广全面覆盖。制作《“三办”清单》宣传展板在全县所有安置点公示;设计发放“便民服务卡”公示服务专员联系方式;发放服务手册2000余本;布设政策宣传横幅80处;开展常态化政策宣讲活动,确保群众“一卡在手、办事不愁”。
三、整改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提升。通过系列整改措施,绥宁县从根本上破解了“两头跑”难题,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服务效能大幅提升。2025年,全县易地搬迁群众新增办理各类高频公共服务事项102件,涉及群众102户329人,全部通过安置区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受理或干部代办帮办等方式办理,未发现一例“两头跑”现象。二是群众负担切实减轻。以关峡乡三板桥安置点肖力克户为例,原本需返回原籍(金屋塘镇)办理的事项,现在可直接向安置点服务专员申请代办,无需自行往返奔波,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三是满意度获得感增强。“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新格局已经形成,群众对“办事不出安置区”的体验感普遍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