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课堂是教学的核心阵地,是教师生命力的源泉,更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师生之间必须密切交往,精彩互动,相互作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和补充。只有教师与学生保持高度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无缝对接,从而推动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把课堂主体交给学生
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现状。如今,新型的“先学后教、分类分层、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教师则充当主导作用,如同导演一般,而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则是演员角色。
要实现这一转变,每位教师首先需在思想上摒弃“教师是权威、是知识代表”的旧观念。教师应学会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将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学习、讨论、探究,共享课堂的幸福时光,共赏课堂教学的辉煌成果。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因为教学观念是教学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教学行动的方向。在当今终身学习、重视创新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反思总结,改进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多采用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多运用激励赏识教育,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教师要充分扮演好导演角色,适时点拨,灵活运用分类分层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充分发挥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的作用,激发小组竞赛热情,尤其是要给予每位同学上台展示的机会。上台展示不仅能展示学生的风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三得。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个“导演”的精彩设计。教师在课前要钻研教材,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密切联系教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上课时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设计好灵活的教学过程,加强高效的学法指导。让每位同学在民主、宽松、自由和愉悦的环境中,尽情演绎,收获学习的快乐,进入知识的殿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扮演“导演”角色,充分发挥主导地位,逐渐把课堂主体交给学生,让学生们扮演好“演员”角色,实现教学相长,使课堂真正变得高效。
二、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传统教育过于重视应试教育,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教学和学习状态。整堂课以教师灌输填鸭式为主,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极少。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这种灌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凸显。教学完全成为教师的单边活动,学生则沦为课堂教学的奴隶,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由此可见,课堂应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时间留给学生,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学生才能真正有时间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思考讨论,并向老师质疑,提出对问题的评价。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根据课前的设计方案和目标,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并针对学生的提问,寻找不同途径进行解答。只有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答案,学生心中的疑团才能冰释逢春,迎刃而解。在回答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解疑的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在沉思中寻找不同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思考状态。针对学生不同的解答,教师要集思广益,进行归纳总结,向学生提出正确的最终答案。同时,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有鉴别地采纳,不能脱离上课的主题。对于学生的发言,要灵活地进行思辨处理,多些激励,少些批评,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今后的师生互动环节中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课堂气氛才会和谐。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时间,因此每位教师一定要事前安排好教学过程,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才会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成功。
三、把课堂提问还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质疑,本身就是学习兴趣的体现,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高的表现。教师必须予以大力鼓励,并做好引导工作。教师要下功夫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奇思妙想,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状态,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在自觉参与过程中,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总结和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提升。
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着边际或自相矛盾,但教师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精神。此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问题一票否定,否则会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而应积极引导,适时褒扬。如此一来,学生发现问题会更加卖力,提出问题会更加积极,从而不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成绩。《尚书》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师生排难解疑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必须从疑问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教学施策中,一定要给学生留有空白,让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教师也要适当引导,分不同路径,在学生共同努力下解决疑问。把课堂提问还给学生,就是把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讨论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发掘潜能,提高成绩,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精准对接。
四、把课堂反思送给学生
课堂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隐形阶梯”。它超越了简单的课后回顾,是对教学理念、实践效果和师生互动的系统性审视。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言:“我们不从经验中学习,而是从对经验的反思中学习。”每一次用心的反思,都是将课堂实践转化为教育智慧的淬炼过程。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要深刻反思的领域,学生更要反思。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才能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成功。
每位教师要对每一堂课的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教师的反思旨在进一步改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教学更加高效。而学生的反思则侧重于促进学习进步,改变学习方法与态度,使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教师要做到每一节课均有反思总结,在总结反思中提出改进方案。学生在反思中要有心得体会,在心得体会中更新学习方法和态度,提高学习成绩。
苏格拉底说过:“反思是智者的镜子。”教师要教育学生每天花一点时间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成为更好的人,做最美的自己。只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才能“吃一堑,长一智”,从每一次失败与挫折中振作起来。教师在做到自身反思的同时,一定要把反思送给学生,让每位同学也做到不断反思学习,在反思中寻找成功,收获明天。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课堂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高效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思维活力的沃土。因此,我们必须将课堂的效率放在首位,确保每一分钟的教学都能达到最佳效果。高效的课堂不仅意味着教师的授课内容要精炼、有条理,更意味着教学方法要创新、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意味着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时,他们将更加投入学习,更加愿意探索知识的海洋。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而不是单纯地讲授公式和定理。在语文课上,可以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甚至自己创作诗歌或短篇小说。在科学实验课上,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科学原理,而不是仅仅听老师讲解实验步骤。
此外,课堂的高效性还体现在对时间的合理安排上。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程结构,确保每个环节都紧凑有序,避免无效和冗余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视频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同时,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管理方面,教师应建立一套公平、透明的规则,让学生明白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自我管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合作,也培养了责任感和自律性。
总之,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湖南邵东华帅总校宣传中心主任 谢正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