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邵农产品“出山记”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中转区——从洪家村实践看农产品流通体系变革
在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洪家村,一个刚投入运营2个月的农产品中转区,正帮助新邵县的藏香猪、跑山鸡等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这个名为“农山农人生态农场长沙基地”的中转区,通过“产地直供+基地中转+订单配送”创新流通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保鲜难题,更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新邵农产品——跑山鸡)
基地中转,破解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
作为典型的湘西南山区县,新邵的优质农产品长期被困在深山。这次与洪家村的合作,为山区农业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突围路径:在前端,依托山区优势建立生态养殖基地;在中端,借助长沙近郊的区位优势设立高效中转基地;在后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
这个看似普通的生态农场中转基地,实际上正在重塑农产品流通的底层逻辑。它采用“产地直供+基地中转+订单配送”的方式,直接缩小运输途中农产品的损耗,以基地中转的形式,确保鲜活农产品能以最佳品质抵达长沙市民的餐桌。
(新邵农产品——藏香猪)
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成效显著——如上周末的“湘味新邵·乐动洪家”邵阳红公共品牌(新邵县农产品)推荐会暨桥驿乡村音乐节上,新邵藏香猪的订购量达23头,跑山鸡近300只,富硒鸡蛋直销5000余枚,充分证明优质农产品从来不缺市场,缺的是高效的流通体系。
(上周末的“湘味新邵·乐动洪家”邵阳红公共品牌(新邵县农产品)推荐会暨桥驿乡村音乐节现场)
“我们通过缩短流通链条,让农户不仅少了‘难锁鲜难保质’的忧虑,更是拓宽了‘出村进城’的销售渠道,得到了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农山农人生态农场长沙基地负责人谭艳阳介绍道。
产业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中转区”?
当新邵的优质农产品突破运输瓶颈,跨越“最后一公里”直达长沙市民餐桌;望城洪家村的特色产业也乘势而上,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这种跨区域合作令人振奋,”洪家村书记代远欣喜地表示,“新邵借助‘邵阳红’品牌优势拓展市场,我们则立足本土资源,通过‘庭院养鹅’‘一户一品’等精细化产业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
结合新邵冰塘村与洪家村的这种跨区域产业协作,不难发现:两地各展所长、相互赋能,在差异化发展中找到了协同共进的契合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区域合作的新范式。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三点深刻启示:
乡村振兴要善于利用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建设农产品进城的“桥头堡”和“中转区”;
现代农业必须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的流通体系,这是提升农产品价值的关键环节;
产业振兴需要龙头企业带动,但绝不能替代农户的主体地位。
(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洪家村思益山苑)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新路径,但不少地方仍停留在补贴式、运动式的帮扶层面。洪家村与新邵的合作表明,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流通机制才是治本之策。这种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给予资金补贴,而是构建了一套让农产品能够自主“造血”的市场化机制。
同样,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培育可持续的“造血”功能。新邵农产品通过破解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的故事告诉我们:产业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中转站”。期待各地能从中得到启发,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上多下功夫,让更多优质农产品顺畅“出村进城”,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这或许才是乡村振兴最应该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文/港湘新闻网 龙敏 孙慧)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