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 政务新媒体是开还是关,关键要看有用没用

编辑:袁琳 发布时间:2024/5/9 15:07:10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多地基层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停止更新并启动注销程序,相关信息资讯公示、公告等内容并入属地政府网站,持续引发舆论热议。

  这些年,互联网发展风生水起,一大批政务新媒体应运而生。微信、微博、小程序、客户端……各式各样的网上政务全面出新。随着摊子迅速铺大,弊端逐渐凸显。比如,有些账号沦为“僵尸号”,信息发布落后刻板,阅读量几可忽略不计,与用户互动基本为零;有些App重复建设,明明既有政务软件能够覆盖相关服务,却偏要“另起炉灶”,以致最后“烂尾”。而为了增加活跃度,还闹出不少笑话。据报道某地干部公事交接,即便俩人就在同一个办公室,也得通过政务App先预约;有的社区工作者,一人照管60个“小号”、上厕所开会都不忘“刷分”。这类形式主义表演,不仅毫无意义,还成了基层负担。

  政务新媒体当然不能不搞,但过多过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于群众而言,到处都是“官号”,反而很难找到有效服务的接口。对基层干部来说,时间精力有限,无论是从日常运维管理角度,还是从配合考核使用层面,多一个政务号就多一份工作量。重开通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一味追求这有号那有端,表面轰轰烈烈,不仅对基层人力物力财力造成浪费,更可能给作风建设带来负面效应,导致很多人围着“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打转转。

  政务号缩编、“瘦身”,是理性回归,也是切实减负。作为有效治理手段,网上政务运用得当将带来不少便利,关键是脱掉附着其上的形式主义外衣。比如,某地借助于“一表通”系统,加强数据归集和信息共享,令当地养老、人社、司法等7个高频条线实现报表清零,备受基层工作者欢迎;某地乡镇间距离较远,借助于视频会议、网上办公传达指示,节省基层干部路上奔波时间,大家就很支持。说到底,要不要新开一个政务号,开设怎样的线上服务,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权衡运营成本和为民服务的收益。

  关停不是终点,“瘦身”只是开始。某种程度上,如今政务新媒体已走过“人有我有”的扩张时期,进入到“末位淘汰”的“2.0阶段”。新一轮赛道上,不再需要“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必须集中力量做优做强主账号,构建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政务新媒体矩阵。多花些时间进行专业运营人员的培训管理,多投入资源研判新兴技术并随之更新迭代,让“键对键”数字赋能,不断加持“面对面”的干群情谊,这才是最漂亮的政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

  • 广告
  • 广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媒体爆料&招商合作)
0731-8558829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
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媒体爆料热线 0731-85588296 招商合作热线 0731-85588296 合作联系邮箱 1392289199@qq.com 投稿邮箱 igxnews@163.com]
[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3034186号-1]
Copyright ©2020 港湘新闻网 hkh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