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在机关食堂里吃饭,见黑板上菜谱写着“苋菜”,拼多多上买菜也是这两个字。似乎谁都没发生过疑问,但也都知道是什么菜了。
可昨天在菜市场买菜,却发现一个小姑娘遭到了卖菜大妈的反怼:“我明明是新鲜旱菜,你为何说我的是‘现菜’(苋菜,意即剩菜)”?
被怼的姑娘菜没买成,便埋怨卖菜的大妈没文化。转身时发现了我,因我曾给他们讲过课,故称我为老师,并把我看成是有学问的人,于是,反过来请教我。我思索一阵,也感觉到这姑娘是我的粉丝,便很慎重地告诉她:“大妈说的是对的。你之所以错,是因为受普通话和字的误导,不信,你回去问你祖先,保证是‘旱菜’。并且,不是益阳话和普通话的区别,也不是‘现菜’谐音的误会,而是旱菜来历的原因”。
旱菜,顾名思义,即旱地的菜。此菜在益阳的地理原因十分明白。一是因益阳地处洞庭湖区,许多菜不怕涝,可以水陆两地种,如芹菜、芋头、荭菜等;而旱菜则怕涝,早有“落雨的黄瓜、天干的旱菜”之说,意即此菜不怕干旱。二是此菜历来就为汉人所种植的菜,不是外来引入品种,像胡瓜、黄瓜、番茄等,故还有“汉菜”之说。旱菜之称谓,已逾千年。
旱菜的季节性很强,是益阳夏季最受欢迎的主菜。当地有“六月旱,当鸡蛋”之说,其功能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利水消肿等功效,常用于食疗慢气管炎等。在计划经济时期因缺油,还有“旱菜舍得揉,可以不用油”之说,意即洗菜的时候,用手多揉,可以不放油。自然,民间也有夫妻间的唠叨“我说得嘴巴出了血,你只当我喝了旱菜汤”的说法。
但旱菜再好,益阳人却也重视季节性。立秋后,当外地还在吃旱菜时,益阳却有“红旱菜、白旱菜,立秋都是猪旱菜”之说。早些年,益阳人立秋后是不吃旱菜了的。其中除了旱菜老了起毛的自然原因外,还有说道谁家堂客不能干的社会原因。季节种菜没跟上,如小白菜、青菜、茼蒿、萝卜菜、南瓜扁豆等,秋菜没跟上,还在吃旱菜。诚然,今天大棚种植和外地运输,已不存在这一说了。
外地人或百度上有苋菜、旱菜同称,但益阳人则一直是“旱菜”。即使写成了苋菜,还是称“旱菜”,就像益阳二字千年不改名一样。
作者/邓亚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