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的“使命担当” ——益阳城隍右庙祭祀考

编辑:袁琳 发布时间:2024/5/24 15:15:35 来源:港湘新闻网

1.png

  据笔者了解,湖南县城上百个,但有城隍庙的则不上十座,原因是:这种自汉就有的地方保护神——城隍庙,在明朝建立时,于1370(明洪武三年)年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 ,下诏去除了之前城隍的各种封号,要进行重新申报御批,而申报的标准是:城高、池深(护城河)、世之崇于神者(社会信仰基础),上表层层申报。益阳城隍庙是1370(明洪武三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批准的,按这四个条件,湖南批准的城隍庙不上十处也就好理解了。

  因明太祖朱元璋是道教出身,开国才两年就破天荒地弄了对城隍庙的御封,虽初衷为 “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但实则是对道教的偏爱抬高。事后朱元璋也觉得有些偏颇,在颁诏不久,又有去封的诏令,可这个时候,各地方的人们已不愿意承认城隍神去封号了,覆水难收,明太祖也就只好承认现实,任其自然,但却没再赦封城隍庙了,这也是城隍庙不多的原因。

  因此,高皇帝虽在洪武二年(1369)诏封城隍神,但各个地方是在后来一段时间才陆续刻碑,益阳城隍庙诰命碑刻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距颁诏已近八十年。

  下面便是益阳城隍庙的诰命碑:

2.png(摘自鲁新民《鲁新民文集三卷》中第二卷《古碑遗韵》书中260页对该碑拓片解说记录。)

  封益阳县城隍诰命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帝王受天明命,行政教于天下,必有生圣之瑞,受命之符。此天示不言之妙,而人见闻所及者也。神司淑慝,为天降祥,亦受天之命。所谓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天理人心,其致一也。朕君四方,虽明智弗类;代天理物之道,实罄于衷。思应天命,此神所鉴而简在帝心者。君道之大,惟典神,天有其举授,承事惟谨。益阳县城隍,聪明正直,圣不可知,固有超于高城深池之表者,世之崇于神者则然,神受于天者盖不可知也。兹以临御之初,与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睠此县邑,灵祗所司。宜封曰监察司民城隍灵佑伯。显则威灵丕著,佑则福泽溥施,此固神之德,而亦天之命也。司于我民,鉴于邑政,享兹典祀,悠久无疆。主者施行。

  洪武二年正月 日

  随着城隍信仰在我国民间的发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因地塑神,与时俱进,入乡随俗了。进入到清朝,朝廷规定主信佛教,多数道教的宫、观遭打压改成佛寺。清朝早期的所谓“僧占道观”,即道士被赶出宫、观,取佛寺代之。但唯独对于各地的城隍庙,则是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这里,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益阳的城隍庙的人格化、本土化和地方特色的情景:

3.png益阳县志描述的城隍庙如下,城隍庙 附历坛

  城隍之神,岁以五月二十七日诞祭。庙側有历坛,顺治初定每岁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上、中、下三元,县官祭无祀鬼神,于本城之北郊用羊三、豕三、饭米三石、香烛楮礼随用,祭时请城隍神位入坛,其祝文曰;“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无不有人,无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故有治人之法即有事神之道,念厥冥冥之中,无祀鬼神,昔为生民,其间有遭兵灾而损伤者,有死于水火大盗贼者,有被人取财而逼死者,有被人强夺妻妾而死者,有遭刑祸而负屈死者,有天灾流行而疫死者,有为猛兽毒虫所害者,有饥寒冻饿死者,有因战斗而殒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缢者,有因墙屋倾颓而压死者,有死后无子孙者,魂无所依最堪怜悯;或依草附水或作妖为怪,徘徊星月之下,悲号风雨之中,今迎尊神以主,此祭谨设坛于城北,兹当某元某元具备牲礼羹饭专祭本邑阖境无祀鬼神等众,灵其不昧来享此祭,祭毕奉城隍神位还庙”。

  同治版《益阳县志》就介绍的更详细,足足有四大页,不但讲明了益阳城隍庙在洪武二年由知县周升所建,中途又由刘激、石震重建,还有后来若干知县、如明朝知县汪准的扩建等,但详细讲述的是清朝顺治年(具体是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规定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却保留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益阳城隍庙新建历坛,县衙的文武百官,每年三祭时,须焚香沐浴盥手,戴头巾,着礼仪道服,随唱礼官三跪九拜进礼,完成一整套祭祀仪式。并规定县衙每年三祭所用的银两以及香烛楮礼随用物品的规格等级,还有一整套严格严肃的收官礼仪程序。

  明朝初年建立的益阳城隍庙,经过二百多年一个朝代的沧桑,竟然在清初定型为以“祭无祀鬼神历坛”为主的本土特色。

4.png(录自同治《益阳县志》卷十·礼仪,第212页)

  读完这些对益阳城隍庙的详细记载,我们的第一感觉是:益阳城隍庙是一个“祭无祀鬼神的场所”,并且是县令亲自主祭,在每年的清明、中元和下元,在县城北门巷子外用羊三、豕三、饭米三石、香烛楮礼,请四品的城隍爷为主、县长只能为东请鬼客,这些鬼客,全都是冤死、枉死、屈死、害死、疫死、自死的无子孙后人之鬼,这众多的鬼在严格严肃的牺牲礼仪程序中,享此祭后,便随奉城隍神位还庙,聚集约束在城隍庙的历坛了。

  今天我们知道,这完全是哄鬼,且一年三次弄这么大的阵仗仪式,应该毫无必要,但稍一细想,所谓祭祀死人,实则是给活人看的,从今天的情景来看,似乎也没这个必要,这个活人,具体讲给一些什么人看?这里,就有必要介绍农耕社会城市的情景了,老益阳有句老话;“阴沟里没死鸡子捡”,喻意就是女人没有单身的。但反过来了,单身的男人便太多了,一是社会重男轻女的家族传统,生下女婴或淹或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二是益阳为资水下游的繁华城镇,周边乡村的男子多到城里来讨生活,几年过去还没成家的。三是上游当兵的,或因部队打败打散,或因自己负伤,还或就是逃兵,都跑到才崛起的益阳城里来,因此,自清朝中期至民国止,益阳城内是一个单身男较为集中的城镇,像老益阳人熟悉的魏公、刘宝、更夫、路灯工等,都是无家的单身或鳏夫。俗语云;“男子无妻身无家”,单身鳏夫多了,政府稍微管控不好,便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人反正是断子绝孙,生活绝望,自然也就没有顾忌了。可县衙每年几次的这种祭祀活动,是公开地播散人文情怀,祭祀活动等于讲明;做人是有尊严的,活着有人尊重他们,死后,还有城隍爷惦记着,使他们感到了世界的爱,无论是活在阳间还是去到阴间,都有真情的人和神的关怀,生死都可以心安神定。

  也正因为有阴阳两天地的人文关怀,使很大一批流浪到益阳的单身汉有了归宿安居感,而所城隍庙做的事情不像其它的行业宫庙是单一管理服务,是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再加上城隍爷御封的四品显祐伯尊贵身份,因此,城隍庙很自然的便成了鳏夫和单身汉所依赖的家园和靠山,也是当时益阳最有人气的庙宇。

5.png(摘自1984年益阳市委党史办、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合编出版的《益阳史话》)

  益阳城隍庙这种因设“历坛”、每年祭祀无祀鬼神的公益,凝聚了大量的人气,县政府对此也乐见其成,索性把单身汉和鳏夫所从事的事情都交给城隍庙管理,像过去的街道清扫、打更、道路修补、晚上点路灯、巡夜巡河等,后来县衙门干脆连市场的规范管理,包括欺行霸市,冒次充好等事情的管理都交给了城隍庙。

  拿今天的标准来看,益阳的城隍庙可算得上半个行政衙门了,不但有今天工商、城管、环卫、宗教等部门的司政职能,甚至还有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处罚职能,难怪益阳的九宫十八庙划龙舟、赛花灯时遇到城隍庙的龙舟、花灯,都要停锣息鼓,回避让道的,已俨然县太爷出巡。

6.png(笔者考查益阳城隍古庙与张明安道长探讨 陈泽伟摄)

  城隍庙毁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直到一个花甲过后的八十年代,经益阳市政府重新修复交还益阳市道教协会,成了益阳市道教协会的所在地,是湖南26座道教名观之一。如今重修后的主殿为明代始建时的原建筑。复旦大学古建筑专家来此考察时候曾赞叹:在湿度大的湖河地区,古屋房梁保存得如此完好,南方罕见。可见当时木材防腐处理的水准。

7.png(益阳城隍庙道长张明安在中元节焚香祭无祀鬼神)

文/老汉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董来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

  • 广告
  • 广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媒体爆料&招商合作)
0731-8558829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
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媒体爆料热线 0731-85588296 招商合作热线 0731-85588296 合作联系邮箱 1392289199@qq.com 投稿邮箱 igxnews@163.com]
[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3034186号-1]
Copyright ©2020 港湘新闻网 hkh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