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灵岩寺始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金、明,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灵岩寺的碑刻众多,不完全统计有近五百通。进入院门后,圣旨法旨碑、香社碑、斋供碑、文人碑以及墓塔碑铭等,从隋唐一直到清代,几乎全覆盖。院落内雕刻文字的残幢、柱子等,不可计数。碑刻连接今古,每一通碑刻背后,都有一段生动且值得铭刻的故事。解读欣赏这些碑刻,就如同与古人对话一般。我们一起欣赏一些文质皆美的灵岩碑刻。
碑刻一:苏辙《题灵岩寺》
北宋熙宁(1070)年,宋代文学家苏辙因谏“青苗法”被眨外放,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做官期间过访灵岩寺并作此诗。苏辙在山东期间,有机会在各地游览并造访灵岩寺,他把对灵岩寺的感受通过诗的形式呈现出来。细细读来,不难感受到灵岩寺给了苏辙多么大的心理慰藉。
题灵岩寺 眉阳苏辙
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
岩髙日气薄,秀色如新洗。
入门尘虑息,盥漱得清泚。
升堂见真人,不觉首自稽。
祖师古禅伯,荆棘昔亲啓。
人迹尚萧条,豺狼夜相觝。
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
声呜青龙口,光照白石陛。
尚可满畦塍,岂惟濯蔬米。
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
一念但清凉,四方尽兄弟。
何言庇华屋,食苦当如荠。
碑刻二 :《朱济道偶书呈如公妙空禅师》
此碑现存于般舟殿遗址前的银杏树下,时间是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石刻保存完好,易于辨认,全文以小篆写就,字体工整,简洁明快。净如禅师,号妙空,自号方山老拙。政和四年(1114年),由当地官员聘请净如禅师住持灵岩,赐紫衣、号妙空。妙空禅师迁住灵岩寺后,寺内上下观音信仰盛行。主要碑文旁边有两行附注:□魏法定禅师乃观音化身,初居灵岩□□神宝峰,作释迦石像,良有深旨。主要碑文抄录如下:
二年催遣向东州,见尽东州水石幽。
不把寻常费心眼,灵岩消得少迟留。其一
东州山水亦堪游,及至灵岩分外幽。
会有定师能指示,直须行到宝峰头。 其二
宣和五年二月初九日
朱济道偶书呈如公妙空禅师
碑刻三:张掞《留题灵岩寺》
张掞是济南人,官居三品。六十七岁的张掞在一个寒冬由于公务路过并小住灵岩寺,回忆起自己二十年前在这里的时光,不禁感慨于灵岩寺的禅静和人生的沧桑。
再见祇园树,流光二十年。
依然山水地,况是雪霜天。
阁影移寒日,钟声出暝烟。
粗官苦奔走,一宿亦前缘。
碑刻四:《岱宗方山埜释昂和尚牧牛图》
众多的灵岩碑刻中还隐藏着一幅“连环画”,名为《岱宗方山埜释昂和尚牧牛图》,和尚是谁?不知道。“连环画”包含六幅图,每幅图包含一首诗,诗画俱佳,充满禅意。这哪里是和尚牧牛图,分明是灵岩悟道图。由于碑刻不全,很多字缺失了,不过正好可以参悟一番。
岱宗方山埜昂和尚牧牛图
一、寻牛
须臾不见急追寻,古路迢迢云水深。
几度归来无觅处,唯闻岩畔有猿吟。
二、见迹
南北东西岐路多,行踪只在旧山坡。
虽然元不离方寸,认着依然不是它。
三、见□
蓦□□□□□声,□□□□□相应。
□□□□难□□,□□□际□□□。
四、归家
白云深处牧童家,□□□□映晚霞。
鉄笛一声归去也,自然纯熟熏聱牙。
五、亡牛
影迹俱忘只见山,满怀风月白云间。
疑团破处虚空阔,童子髙眠永日闲。
六、双泯
到头菓□□□空,明月□□□处同。
□□□□回避□,□□□草露真□。
碑刻五:真可禅师《礼慧崇禅师塔》
碑文现在慧崇禅师塔墙上,真可禅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皇帝赐号“达观大师”,晚号紫柏,方山上的可公床就是真可禅师打坐之处。明万历年间,真可禅师在应监察御史傅光宅(山东聊城人)之请来灵岩结夏讲经,与灵岩寺开启了一段殊胜法缘。真可禅师初到灵岩寺时,灵岩寺已经是荒凉破败,年久失修了。在真可禅师的主持下,千佛殿修葺一新,寺院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礼慧崇禅师塔
龙盂盛得玉泉流,法雨慈云处处周。
崖树犹含天宝色,西风落叶不胜秋。
再欣赏真可禅师的两句偈颂:
大悲菩萨赞
祌通大光明藏,何曽有头有尾。
菩萨深慈大悲,示现百千手眼。
识得无头无尾,即解兴波作浪。
种种手眼,逆顺见前,阿谁不能
若不了此神通,便被手眼惑去。
达观禅师法语
上新梁,掉下斗,天赐供万口。
龙象云奔转法轮,千秋福寿山河久。
紫柏真可禅师也是灵岩寺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位高僧了。自此之后,灵岩寺就逐渐走向衰落了。明朝末年,孙化亭聚匪众万余盘踞灵岩。清代虽然有僧众住持,甚至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八次驻跸灵岩寺,灵岩寺如同有自己的周期一般,进入了他的休眠。
图/文 山东大灵岩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