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拍成电影,值不值得一看?

编辑:袁琳 发布时间:2024/9/14 10:48:09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正可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自 2021 年 8 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已经线下演出近 600 场,至今一票难求。 3 周年之际,电影版《只此青绿》应运而生,将于 2024 年国庆上映,其限量点映场场爆满。

  电影版《只此青绿》保留了故事核心,通过问篆、唱丝、听雨、磨石、习笔、淬墨、青绿、入画等篇章,讲述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少年画家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舞者是剧场版的原班人马,除了音乐与吟唱外,全程无台词。最大的不同在于置景、特效、字幕和剪辑。

  剧场版珠玉在前,观众对电影版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觉得惊喜,有人感到失望。

6.png《只此青绿》电影海报。

  “这种电影让人充满希望 ”

  叫好的观众普遍认为,电影版既保留了舞剧的立意、叙事、舞蹈和服化道,又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将中式美学表达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帧都能单独保存。近景、特写等画面能将演员的表演细节与情绪放大,迅速与观众建立共鸣。其与剧场版形成了良好的表达互补,又能弥补许多观众看不了现场的遗憾。

  出于对画作的保护, 2017 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后便被封存,大多数人此生或许都见不到原画。

  “一抹青绿,诉说着华夏五千年的动情故事,这样壮阔的传统文化瑰宝值得被传承,被更多媒介讲述。” 有不少网友认为,《只此青绿》题材珍贵、立意深刻,拍成电影是多元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远超票价。

  “一幅画的背后是笔、墨、纸、砚、丝、色、石、人环环相扣的成全,看到这种电影会让人对中国充满希望,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支持每一部优秀舞剧做成电影。”有网友评价。

7.png《只此青绿》电影海报。

  “特效欠佳,舞段不完整”

  对电影的“吐槽”大多来自看过剧场版的“原著党”。 部分观众认为置景与特效差强人意,剪辑碎化了舞蹈,字幕压缩了观众想象空间。

  “听雨作为我最喜欢的一段,电影里舞者衣服湿了很难跳出那种飘逸感。青绿群舞的水面特效本来不错,但是加上一堆烟雾画蛇添足。”也有网友感到遗憾。

  对于热爱舞蹈和舞剧的观众而言,电影的“蒙太奇”对舞者表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如果看过现场,会觉得电影根本没法比。好几个运镜甚至没把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拍完整,最华彩的舞蹈片段也没有完整保留,虽说瑕不掩瑜,但着实可惜。”有网友评价。

  对此,《只此青绿》的导演 周莉亚 和韩真 也在点映现场表示过“电影确实是遗憾的艺术”,无法呈现每一位舞者,也无法保留每一个镜头。

  也有观众认为,电影添加的文字说明与自己先前看剧场版时的理解有些冲突,“我不喜欢创作团队给我标准答案”。

8.png《只此青绿》电影海报。

  点映试水,众说纷纭。其实,无论是舞剧还是电影,《只此青绿》都值得一看。

  文化艺术首先服务于人民群众,舞剧《只此青绿》演了近 600 场,仍然有未竟之地,而电影是大众的艺术,让更多人在电影院欣赏到一台高质量的舞剧,也是主创人员的创作初衷。

  另外,通过电影的全国推广,《只此青绿》的名号也能叫得更响、传得更广,反向推动大众了解舞剧,走进剧场,形成良性循环。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 力量。在文化力量日益凸显的新时代,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用心讲中国故事,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会打动人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

  • 广告
  • 广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媒体爆料&招商合作)
0731-8558829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
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媒体爆料热线 0731-85588296 招商合作热线 0731-85588296 合作联系邮箱 1392289199@qq.com 投稿邮箱 igxnews@163.com]
[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3034186号-1]
Copyright ©2020 港湘新闻网 hkh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