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新疆70年,大地如诗

编辑:袁琳 发布时间:2025/9/26 11:30: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何建明在新疆乌苏的戈壁滩上拍下“沙漠变绿洲”。受访者供图

  20年前,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作家何建明第一次去新疆,第一印象是新疆“大美”;20年后,他行程5万余公里,调研采访对象300多人,以“劳模”的工作方式,为新疆70年写就了一部50万字的报告文学《如诗的大地——新疆70年纪事三部曲》。

  他说,写这本书,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新疆的“美”,不仅在于天山天池、喀纳斯湖的自然风光,更在于“人”的奋斗——这些奋斗,让沙漠变绿洲、戈壁变良田,让新疆从“边疆末梢”变成“开放前沿”。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了何建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接到写作任务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何建明:第一反应是,我——也是多数中国当代作家,应该真正从“写小我”中走出来了!应该真正去拥抱身边这个伟大而火热的时代了!应该真正写出些能够让广大读者有点激情和希望的作品了!

  很久很久以前,我一直被周围一些作家朋友们的“小自我”写作,闷得实在有点窒息——他们不怎么关心这个时代和社会在发生什么、不关心自己乘坐的车子更迭了多少代、不关心世界贸易和战争烽火对我们当下与未来的影响……他们只沉浸于自己的那只“猫”、那棵“草”、那个“村庄”的故事……你费心费力写的最现实的真实生活与时代变迁,反而成为“边缘”和“非文学”。原本的“主题”创作,常被讥讽。

  我想,这一次应该做个“了结”,想告诉读者一件事:写一个伟大时代的史诗,是真正的“文学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作品纵览如此大的时间跨度、横跨如此广的地域面积,你在前期做了哪些准备?

  何建明:先看史料、资料,理一理过去20年去过新疆的所有印象与感悟;然后,进行了长达13个月、5万多公里的行程,其中包括200多个调研、采访点和300多名人物的面对面采访。这对时间、对体力都是挑战,对创作更是挑战,更不用说还有高原反应、寒冬腊月、沙漠风尘、炎热干燥云云之苦。

  有一次去看光伏发电,差点在登楼梯的时候昏过去;还有一次在戈壁滩上走,突然血压骤升,差点要了我小命;更别说小虫咬、肚子不舒服、一天挤在车子上十几个小时之苦……这些都不是你能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的,必须面对、必须忍受、必须战胜。

2025年春天,何建明采访78岁的葡萄种植专家海力其汗·玉素甫。受访者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三部曲”分为史篇、诗篇、史诗篇,这个结构是如何考虑的?

  何建明:70年的新疆,首先是一部壮丽的共和国新疆史,不写这样的历史,肯定失色。70年的新疆,有着如诗如画的景象。不写这样的诗意新疆,你对不起那片土地,读者也不会买你账。70年的新疆,是真正意义上的史诗,是伟大时代的中国史诗——这是作品的落脚点、根本点和文学的终极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什么选择以知识分子的故事作为开篇?

  何建明:自治区成立之初的历史,波澜壮阔,但在当时又一穷二白。谁来建设这片土地?是革命军人和有志的知识分子。于是我的作品开头,也就有了王震将军与一位被国民党反动派关在监狱里的“死刑犯”——地质学家王恒升之间的故事。

  这既是一个好故事的开端,在新疆建设中,这样的故事也是出彩而普遍的。无数位像王恒升这样的知识分子,后来成为遍布天山南北大漠戈壁的“牧羊人”(找矿人就像牧羊人一样,生活流动而艰苦——记者注),为千家万户带去温暖和希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书中有很多人物的“个案”,如何用散点的人,去构成新疆70年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

  何建明:新疆就是一片“如诗的大地”,在这片大地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繁花,用一条精神丝带把他们串起来,是这部作品必须完成的使命。

  但新疆的繁花太多,串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所以连我自己都曾怀疑,能不能完成此书的创作。串不好就是失败,“宏大”才是真正考验作者的功力、笔力、腿力和心力,还有更重要的“文力”——文字在全书中永葆激昂和优美的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何选择写哪些人?

  何建明:我总喜欢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又能真实地从自己能力和可能出发的人——所呈现的精彩故事。他们很普通、很平凡,又很了不起。平凡而传奇的故事、精神上的故事,是我通常去追求寻觅的。

  当然,我更喜欢那些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根本性作用的历史人物。于是在“如诗的大地”上就有了如诗的一个个人物。这样的人物,有的大家已经知道,更多的是我在采访途中发现的。

  我从不把有没有“被宣传过”,作为入选标准。我认为“他”合适、值得,就写入我的书中。当然,也要考虑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比如,每个“他”放在什么位置、给出什么样的“体量”……这是文学和写作问题,与“文学思想”无关。

  人物精神价值的选择,是第一位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打动你的“点”是什么?

  何建明:有的人物,比如,独库公路上守墓的战友,躺在床上起不来接待我的治沙英雄、治沙科学家刘铭庭等,大家都比较熟悉。可我写他们的时候,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因为我觉得,以前的他们,还没有进入真正的“文学”,是新闻式的。“文学”的他们,应该是深层的、艺术的、精神的。

  还有很多小人物,比如我在路上看到的“牧羊女”、在“三八线”看到的普通老兵、喀什城内那些小商小贩们……他们是“如诗的大地”上的小音符,但常常感动我。我喜欢这样的人物,通常会在写作中特别注意他们。在我以往的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人物,都是在无意中发现的。这样的人物故事,我特别珍惜,甚至觉得他们才是应该多写的“典型人物”——文学需要发现,只有发现才是真正丰富和优美的东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听说你好几次为了一个采访对象,上午出发,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才把人家的门敲开。

  何建明:这样的经历太多了。在去北疆的途中,说好的估计“下午四五点钟”见到的采访对象,一路奔波,凌晨12点多才抵达目的地。那个兵团老战士已经80多岁了,自己拎了个小油灯,摸黑出来迎接我们。

  说好的估计“晚上回来”采访,但真正回到酒店的时候,就是深夜十一二点了。于是只能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去敲开采访对象的门……

  在新疆,时间常常必须服从于空间。这是在新疆创作报告文学的一大难,难于上青天一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书中很多人物都是从青年时代就投身新疆建设,一辈子献给了新疆。个人和国家的叙事,似乎总能在新疆得到高度统一。

  何建明:这部分内容在书中占有很大篇幅。兵团人、援疆知青、知识分子、转业军人、工业人才,等等。其实你只要去新疆,随便问一下,就会发现,十有八九的人会告诉你,他是“疆二代”“疆三代”。他们的父辈把一生献给了新疆建设,第二代、第三代,依然这样做着。这是这片“如诗的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现在去新疆的年轻人中,有大量援疆的青年干部,有教育、医疗、科技、生产等不同领域的,他们都非常坚定地守护和扎根在那里。比如,我看到大漠腹地的油田上,许多石油人从学校一毕业就在那里工作,一干就是几年、十几年。他们在大漠深处绽放青春与事业之花,也收获了爱情。

  这几年,还有一批批从“内地”到新疆种田、养殖、搞外贸的年轻人,活得都很精彩。现在的新疆,就业机会多、成功机率高,你只要肯流汗,丰收是一定的。

《如诗的大地——新疆70年纪事三部曲》书封。新疆人民出版社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书中各用一章的篇幅写了4座城市: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米兰镇,为什么选这4座?尤其是米兰镇,似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

  何建明:新疆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城市化进程,毫无疑问,我不能忽略它。但新疆从南到北,大大小小的城市,很多都发展得很好、很快、很现代,那就需要我选择不同特征的城市,呈现给读者。

  所以,我选择了首府、喀什,选了小一点的边境城市,再选一个正在发展着的“镇”——米兰这样的“未来之星”城。这样可以让读者有层次地了解新疆城市变迁与发展的图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写完本书,你对新疆有什么新的理解吗?

  何建明:一、“大写”新疆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二、新疆有写不完的好东西;三、写新疆就该写“大的、美的”新疆,否则就对不起这片土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言之为诗。结合这“如诗的大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何建明:我在此书的整个基调里,有两点一直是“隐藏并贯穿”其中的:其一,力图用文学来阐述新疆走过的70年如诗征程,这是抒写伟大时代、伟大国家的情怀;其二,力图用诗性语言来表达这种情怀,大量诗话和散文式的写法,是本书的一大写作特点。我一直认为,写新疆不写出她的美,肯定是失败的。

  我知道,今天很多人对报告文学是不满意的;我也知道,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没有把我们的中国故事讲得尽善尽美。但是,我以我的生命、我的人格,以及我作为一个“劳动模范”的荣誉,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感到无上光荣!这不是假话。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

  • 广告
  • 广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媒体爆料&招商合作)
0731-8558829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
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媒体爆料热线 0731-85588296 招商合作热线 0731-85588296 合作联系邮箱 1392289199@qq.com 投稿邮箱 igxnews@163.com]
[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3034186号-1]
Copyright ©2020 港湘新闻网 hkh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