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林业大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边陲的绥宁县境内山高谷幽、溪河密布、资源丰富,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但在过去,这里“美丽”与“贫困”共生,2013年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7.45%。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实现了全县脱贫摘帽,8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5.6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的目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来,绥宁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再接再厉、接续奋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责任链条,育特色产业,补民生弱项,以实干之笔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织密防贫网,动态监测不遗漏
绥宁县唐家坊镇小乡村陈某两个孙子分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胆总管结石,医疗开支大、家庭负担重。镇、村两级了解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将陈某一家列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户,并精准实施了健康、低保、教育等帮扶措施,还为他的儿子安排了护林员岗位,推荐至村里的竹笋加工厂做兼职。如今,陈某家的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绥宁县通过压实责任链条、完善监测体系、精准施策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防返贫保障网,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该县压实“总揽全局、把关定向”“分管牵头、主抓落实”“联村包片、抓点带面”“行业主责、落实政策”“包村驻点、精准帮扶”“属地管理、包保到户”“一线堡垒、帮联到位”七条责任链,推动巩固衔接工作走深走实。
县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一线调研,16个乡镇党委书记常态化走访辖区监测户,218个村级支部书记一线驻守;43名县处级领导全部联系乡镇,650名科级干部精准帮扶监测户,4000余名基层干部入户排查、宣讲政策、答疑解惑;272名驻村工作队员蹲点驻守,倾力帮扶;20名督导人员全程跟踪、把脉问诊、精准指导,形成了党群一条心、上下齐上阵的良好态势。
该县坚持“群众满意”工作标准,每月开展“五个一”行动、落实“三遍访”要求,即组织“一次推门入户访、一次环境大扫除、一次屋场会、完成一个农户微心愿、办好一件村民关心事”,做到乡镇主要负责人遍访所有监测对象,包村领导和干部遍访脱贫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众,驻村工作队、村干部遍访所有农户,用心用情听民声、办实事、解民忧,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认可。
完善动态监测。在各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监测对象申报代办窗口,结合“线上比、线下查、农户报”预警机制,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零跑腿”,做到返贫致贫风险及时发现、监测对象应纳尽纳。
强化动态帮扶。坚持“一户一策”,对监测对象至少落实2项帮扶措施,构建“诉求有人应、困难有人帮”的帮扶闭环,确保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做好动态清零。严格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确保稳定消除风险。截至目前,累计纳入监测对象2258户,落实帮扶措施12540条,帮助1608户消除风险。
做优“土特产”,群众增收有奔头
金秋时节,绥宁县东山侗族乡63家合作社通过冷链物流将“阳光玫瑰”“夏黑”等优质红提直供粤港澳大湾区。该乡已建成5600亩标准化基地,配套67个冷藏库,推动红提亩均收益突破3万元,红提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
不仅仅是火红的红提产业红火了百姓生活,南竹、杂交水稻制种、油茶、中药材……一项项特色产业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和全省竹产业示范县,绥宁县南竹资源丰富,拥有竹林面积80万亩,立竹约1.8亿株,年均可采伐南竹4000万株。该县锚定“百亿级竹产业发展示范县”目标不动摇,推进“以竹代塑”工程,全力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把竹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绿色产业、支柱产业。全县竹产企业增至123家,竹基复合管道、竹质底板材、竹餐具、竹筷、竹刀叉勺、竹滑板成为增产扩能的主要产品。短短三年时间,全县竹产业综合效益由原来的31.2亿元飙升至67亿元,带动5万人就业增收。
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绥宁县杂交水稻常年制种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年产值超过5.5亿元,已形成以武阳、红岩、唐家坊、黄土矿等6个乡镇为中心的百里制种走廊,制种基地扩展到全县14个乡镇,参与制种农户达2.6万户、人口12.4万人。
绥宁将“林海”资源转化为多元生态经济,在杉木林里套种灵芝、茯苓、黄精、草珊瑚等中药材,发展林下经济12万亩,年产值超8亿元;利用森林景观发展生态旅游,打造黄桑“六鹅洞瀑布”“铁杉林”等景点,2024年接待游客49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6亿元;探索“碳汇+金融”模式,进一步释放生态价值。
特色产业结硕果,“绥宁绞股蓝”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绥宁青钱柳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绥宁花猪”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东山红提”获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聚智引才,产业迸活力。围绕竹木加工、生态旅游、杂交水稻制种、乡村民宿等特色产业,该县近三年全职或柔性引进各类人才907人,其中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9人;实施“绿洲能手”“绿洲工匠”培育工程,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4695人、优秀乡土人才104人。人才源源注入,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加速补短板,乡村振兴更稳健
硬化后的乡村道路整洁有序,宏伟壮观的风雨桥与墙面彩绘相映成趣,风格独特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民们在新建的长廊里谈笑风生……行走在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侗族乡佘家村,田畴沃野间处处澎湃着生机与活力,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以青山绿水为底色,该县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样板。全县投入7800余万元推进29个村美丽乡村创建,成功打造24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关峡苗族乡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持续加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先后完成430公里农村道路提标改造、234个村(居)电网改造、开通5G基站638座,完成5146个问题厕所整改、929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群众生活更加舒心便捷。
就业事关民生福祉。今年以来,推行“政府+劳务公司(协会)+劳务经纪人+劳动力”模式,全面落实好各类就业帮扶措施,该县投入2258万元,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助和就业帮扶车间补贴,帮扶车间数量增加至72家,27000余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通过外出务工、本地就业等方式稳定务工。
以“驻村”当“住心”,以“帮扶”促“振兴”。今年以来,绥宁县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帮助群众解决教育、医疗、春耕物资、增收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2552个,办好惠民实事348件,帮助村民销售各类农副产品260余万元,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00余场次,举办技能培训、知识讲座160场次,协调医疗部门开展义诊125场次,资助困难学生15762人次,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好评。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该县依托少数民族群众集居地的鼓楼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协商议事平台,在126个民族村设立“鼓楼议事堂”456个,常态化开展“说事评理、集中议事、代表协商”等活动,推动群众围坐一堂、共议村务、共解难题,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之“魂”。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取“因地制宜开展一轮环境整治宣传、健全管理一支文明实践劝导队、创作演出一批优秀作品、完善落实一项村规制度、建立健全一个激励机制”等举措,广泛开展“道德讲堂”“立家训、传家风”以及山歌巡演、民俗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破除陈规陋习,持续唱响移风易俗,振兴文明乡村。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从农区到林区,从苗乡到侗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号角响彻绿水青山间,绥宁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逐笔绘就。
作者 | 向云峰 黄开龙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