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的老地名来历都比较早,地势尤其是丘陵山区一带,如自安化黄沙坪以下、一直到益阳城区的丘陵地段,现历史可证明,至少在农耕文化开始的商朝之前就已经有人类耕种活动存在了。 但这以下的资水出口地段,则是视具体地貌而看,如张家塞、兰溪等地,因其地势较高,也是人类早期居住的地段。
但这种定居,也随着社会的沧桑变化而改变,自古便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变化,但水往低处流好懂,而南方“人往高处走”,实则还是往低处走,这也是今天城市多处下游江边的原因。
但江南的洞庭湖,因早在西汉时期血吸虫活动猖獗,出现“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环境,一时使水成为“祸水”,人畜接触便会感染发病死去。于是,人们纷纷往上游迁徙,这种往丘陵山区迁徙的现象,直到北宋时期才停止下来,原因是长江中游蓄洪的北岸云梦泽已经淤积,江陵地区开始筑荆江大堤围垦,把长江水倒逼进入洞庭湖,因长江水温较低,不大适合血吸虫的生长,血吸虫的现象便缓和下来,人们也纷纷往回迁,故此,益阳在资水段的中上游地域成名都早于资水出口的尾端。
“百家塅”是资水尾端兰溪南面天成垸的一处州地,最早记载在县志上是同治年间(1856年——1875年),但上志之前这个地名应该是先有名,可遍查乾隆县志上却未找到,自然,这或许“百家塅”已出现,只是县志还未正式认可而已。
这里,在元朝期之前还是一片南洞庭的水面。由于资水每年汛期间从上游带下大量的泥沙,资水也因洞庭湖水位的提高,大量的泥沙在这里淤积,而元朝蒙古统治者根本不懂汉人的灌溉农业,任其大量外来人员修堤建垸,结果,造成资水出口堵塞,使资水上游的水位抬高,造成上游的城区和田园被水淹的现象。但进入明朝以后,汉人懂这种水流不畅的危害,于是在洪武初年(1368年后),朝廷派上游‘宝庆卫’的军队驻扎益阳县城,这既是益阳驻常备军之始,也是制止下游继续围垦的强硬政治手腕,益阳县属长沙府,却调派无管辖权的“宝庆蛮”来益阳驱赶资水出水口的外地围垦者,疏通河道,其手腕强硬凶残的程度,我们今天只能推理想象,乾隆以来的《益阳县志》志均记载了“全县自元初‘有民万户’降至5070户,2621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8人”。
明初这种对下游围垦的制止是很有效的,整个明朝在资水出水口围垸的现象没有出现过。但明朝衰败后,清朝满族人同样是马上民族,像蒙古人一样不懂灌溉农耕,再加上资水每年泥沙的淤积日积月累,已自然形成大量的淤积洲地,因此,外地、具体讲主要是江西吉安、吉水、泰和以及萍乡等地的居民来此围垦。满族统治者因不懂也就没有驱赶和制止。
泥沙淤积因受地球自转引力的作用,北半球水流地域多在其东北面形成淤积地,这也是今天长江流域许多城区多在江北的原因,资水和兰溪的北面,最早围垦成垸的便是千家洲了,《湖南古今地名辞典》记载;千家洲,兰溪以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垸内有千户居民,故名。
但兰溪以南却有一处天然的“盆地”,其名称就叫“天成垸”,今外地人在兰溪北面围垦出了千家洲,形成兰溪南北隔溪隔湖面相望的两大居住围垸。
但康熙时的“百家塅”则还是天成垸盆地外的一处湖面小荒洲,面对前后各有上万居民的两大围垸,于是,有经营眼光的人便上到这个小长洲开垦种田和做生意,这种生意,主要是面对兰溪对面的千家洲,这种生意怎么做,经营什么,自然有他们因地适宜的经营之道,这也是到今天还有人说“百家塅”的人都是“生意精”的由来。
此处虽然生意做起来了,但地名则不叫“百家塅”,原因是这些做生意的人各自打自己的牌子,如这里最大的一家姓罗,因此,最早开始便叫“罗家塅”,但其它的姓氏却也不弱,如‘余、文、李、叶、汤’等姓,也分别余家垸、文家大屋、李家铺子、叶家坪、汤家圩子等,一处小洲,竟然叫出数十个地名,这对会做生意的江西人来讲,自然有些不方便,要解释半天才能说明白地点。但这种混乱叫地名的现象,却不影响他们服务生意的对象,那就是对岸千家洲上万的居民。
但对岸千家洲来这边买卖东西却不太方便,隔条兰溪河要过渡才能来。这种因渡口阻碍生意做活的现象,小洲上的生意老板们可说都意识到了,如能开通义渡,过河不要钱,生意便可扩大规模。于是,在大姓罗家的倡导下,洲上的人可说是一致响应,纷纷捐钱捐田,成立“义渡基金”,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购置船两条,雇请船夫两人,开通了兰溪义渡。由于“义渡基金”是全洲的人出钱出田,虽多少不等,但却已近百家,于是,趁义渡的善名,此洲便正式定名为“百家塅”。
但“百家塅”洲的淤积还在继续往东北延伸,义渡过来的人要到延伸部位去还要走一段路,为了更好地方便顾客,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又是大姓罗家倡导牵头,冷耀章捐银100两,置义渡田五石(五十亩),在百家塅下游又开通了一处义渡。为了区分,当地就叫“兰溪上渡”和“兰溪下渡”,而所对应的洲岸,则分别叫“百家塅”和“罗家塅”,自然,百家塅、罗家塅的生意也越做越火,以致今天还有这种服务经营的思维遗传基因。
(摘自《益阳县地名录》,72页,天成垸简介)
作者:邓亚龙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