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清古巷内的“有成斋”南货号,解放前的人可能都知道,地点就在永清街灯笼馆巷的西面。但问今天的老人,则没人知道这是个什么商号,其实,今天上了五十多岁的人,你只要提几样那南货玻璃罐内的糖果;辣椒糖、菱角塘、南瓜糖,尤其是做的与红辣椒大小一摸一样的辣椒糖,你就会走进童年的记忆,这就是有成斋南货号的产品。
(上图为2016年在明清古巷畅清街拍摄的有成斋南货号旧址)
其实,现今的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我们今天所说的红糖、白糖、冰糖等,这都是解放后在1953年才出现的概念,从蒙古进口的甜菜糖,古巴进口的蔗糖,再以后便是国内两广甘蔗熬制的白砂糖、红砂糖与冰糖,这之前,益阳是没有从外地进口“糖”习惯的,因益阳是南洞庭粮食主产区,都是用糯米熬制饴糖,且还销往上游山区等许多地方。也就是说,这之前,益阳是没有晶体糖概念的,虽有上千年的熬糖历史,但都是饴糖、打白糖,也就是这种产糖和外销的历史,反而抵制了糖的进口和糖的晶体化。
这也是明清古巷向粮仓自道光年间建立以来,陆续扩展开的各种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副业。我们今天知道的盛光保的米粉、苏楚江的甜酒,卜复兴的锭子糕、包括益阳传统十大小吃中的牛屎发粑粑、乾元宫的盐烧饼、学门口的油碗糕、三一街的糯米汤圆,东门口的金果坨等,都是大米的开发产品。上述这些食品我们容易联想到粮食,但还有四大类却很难联想到粮食,即糖、酒、酱、糕点。
有成斋南货号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江西安福同乡彭国仕、彭介然、彭会皆、丁朗山四人集股创办于益阳市区二堡,可说是益阳早期的股份有限公司。前店后坊,为益阳同期最大的南货斋号,初始以茶食(糕点)为主,后因敢想敢购国内优质名贵食材,摸索研究,两年之内创新出60多种“有成斋糕点”品牌,其中享誉湖广的有广桃酥、西花片、黑芝麻片、荤桃酥,炒米糕。每年都成为上游山区和农村常备必购的节日货,而冬季年关的焦切、籿金、雪枣,到至今还是益阳人家户喜爱的过年货。
解放后,益阳引进了进口糖,这主要是社会主义阵营互通有无的结果,如蒙古的甜菜红糖,古巴的红、白沙糖等。但也就是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述益阳二堡的这些南货号老板,或改行,或跑路都散了,唯独有成斋因是当街铺面,且规模最大,设备技术齐全,加上这之前利人洪、天赐福、汇源等几个大老板跑路低价把资产转移给有成斋,因有成斋是股份有限公司,扩展到个人成不了大户资本家,于是,便完成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几个彭氏原始股东都因年龄或其他原因离去,当家的经理为丁朗山的儿子丁字水。
益阳晶体糖虽使用比周边县市晚,但糕点的制作和糖果的生产却比周边的名气大得多,且外销也是很出名的,据《益阳市商业志》记载,有四分之三的糕点食品是靠外销。这主要是益阳交通发达,尤其是水路畅通的缘故,上游、包括沅水的上游,那时都与益阳水路通畅,从资水下游的甘溪港西北横穿过去就进入沅水流域,许多上游的客人到益阳后,都会带一包益阳的“有成斋糕点”回去,哄小孩还是走亲戚,都非常实用。这里还应该补充说明的是,有成斋打包封的特色,曾是一绝;这也是有成斋的学徒三年,其中就有一年要学打包封技术的结果,各种包封有各种包封的打法,当年用的为黄草纸,这种纸看起来虽粗造,但却防霉防潮的效果极好,捆包的是睡草,即过去灯草的外壳,一米多长,上下粗细均匀,无枝无节,不管是酥糖、桃酥还是麻花、西花片,包封或圆形、台形、方形还是狗头形,都是包的整整齐齐,如是送礼,上面还用红纸骑包。最到功夫的是,把睡草提起来,不管是什么包型,重心都是正中间,包封四平八稳,外人只要一看包封,便知道是有成斋的糕点。
1956年,公私合营,有成斋因在江湖上的名气大,就以此处为中心,南货业廒坊与其它怡怡场、全康等廒坊组成“上游食品加工厂”,与城内食品厂一道升级为国营,统一归口市糖业糕点公司。有成斋的品牌也就此停止。
1959年下半年,大食堂开始吃“双蒸饭”,后又开始吃“稻草淀粉”,莲子壳淀粉,第二年则墙上到处写满了;严禁煮酒熬糖。糕点厂也因此断绝原料,只能做些糠饼干和开医生证明才能买的黄豆莲子壳饼干,虽没有糖,却发明了“糖精”,后来连“酱”都禁止,主要理由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旧社会劳动人民连饭都吃不上,怎还去吃酱油?在这种“暂时困难”时期,糖业糕点厂基本上处于停业的状态,因发不出薪水,员工或辞退遣散或下放农村,只留少数几个人维持。
直到1962年,国家对经济实行调整,对商业的大部分产品实行票证供应,食糖、糕点更是首列其中,由于要“节约闹革命”和严禁煮酒熬糖,原料不够便只好添加剂来凑了,糖精、香精、柠檬酸、苏打、防腐剂都大量的用到糕点中,当时的老百姓还感到口感一新,认为是正常加工,甚至自家的水都用糖精、香精、柠檬酸、苏打做成汽水。如“化学饼干”、“化学酱油”,是许多老百姓都知道的名字,认为还是先进的科学食品。而酒,则是金冈茨、红薯、扎糖后的甘蔗渣,甜高粱杆、野果等,这种酒老百姓一直叫“七五铳”,即每斤0.75元,这种状况直到七十年代末才有所改善。
1983年城市经济改革,益阳市糕点厂实行独立经营,实行奖金拉开档次,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原有的有成斋工匠精神在这种环境下重新启动获得发展的空间;这期间,益阳的糕点加工也创出了一些品牌;豆粘、麻香糕、鸡爪苏、灯芯糕,砂仁糕等17个产品获省、地优质产品称号,益阳的会龙牌美味酥糖、白芝麻焦切、洞庭鱼皮花生更是获湖南名、优、特食品芙蓉奖,糕点厂也因此与市副食品公司脱钩,直接归口商业局,升级成为市级工厂。
1988年后,因糕点厂的体制僵化,员工的平均等级思想,共有干职员工140人,其中国家干部7人,全民职工74人,全民合同工4人,女工66人,这些人都是固定定级工资,终因缺乏竞争力而负债倒闭。
有成斋南货号,曾是明清古巷内在农耕经济时代创造了糕点食品加工业的最高水平,且对待糕点食品的敬业工匠精神,可说直到今天都还值得称颂,自然,益阳糕点加工业的美誉也扬名湖湘,从而使益阳崛起,升级为州府占据了一席文化高地。
作者 | 老汉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