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雁峰区因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廻雁峰秀居城中而得名。这里不仅是衡阳雁城雅称的发源地,也是千年古刹雁峰寺、潇湘八景之冠平沙落雁、“湘南革命摇篮”湖南三师、清末著名书院船山书院,红色景点衡阳党史馆、“衡阳抗战纪念城”碑所在地,大雁文化、宗教文化、船山文化、抗战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在薪火相传中推陈出新。
(欧红宇摄)
它仿佛一本厚重的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一经打开便书香四溢。此次,乘着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雁峰区深挖雁城文化脉络、历史典故,将“两路”“两巷”“两址”作为中山南路风貌改造项目的重头戏,突出船山文化、大雁文化、抗战文化,以文化塑造旅游的灵魂,以旅游彰显文化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来翻开这本“书”,感悟雁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青春活力的城市个性。
一条中山南路,半部衡阳近代史。中山南路历来是衡阳城区中心街道,清末,此路称南正街;民国28年(1939年),南端延伸至雁峰山下,始称今名。在1947年绘制的民国时期衡阳市区图上可以看到“中山南路”的标记。中山南路是衡阳历史最早、最成熟的商圈,更是上世纪40年代衡阳作为“小上海”的重要见证,承载着衡阳传统商业最辉煌的时代记忆。
作为重点观摩项目,中山南路片区用时14个月,通过平路、美树、优墙、融文、民国风貌改造的手法,完成周边路面平整油化、商业外墙立面改、住宅外墙立面改造、外立面防盗网及雨棚改造共计9.15万平方米,弱电全部下地,强电下地2000余米,新建2个停车场,新增停车位320个、充电桩4处,利用修旧如旧等技术手段,保留了街内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以“新商业”+“民国风”为重点,激活文化基因、复活名人故居、民俗展馆、旧址建筑,盘活文化资源,让街区成为没有围墙的活态博物馆,让每条街巷里弄深藏故事,让每片青砖灰瓦彰显风华。
(欧红宇摄)
在中山南路与先锋路交汇路口,可以看到以青灰色为基调的中山大厦加入了民国风情的格栅、圆拱形窗棂,壁灯、指路牌点缀其间,“民国风”扑面而来,将人立马拉入了上世纪40年代的衡阳城中。改造完成的中山南路迅速“走红”,市民游客纷纷呼朋引伴来拍照打卡,直呼“新鲜、时髦你。
(欧红宇摄)
而另一条人气爆棚的市府路则是走起了“明清古街”风格。市府路是衡阳城最古老的街巷之一,见证了衡阳的时代变迁,如今“街区变景区、喜新又恋旧”,不仅将整条街恢复了衡州古城风貌,还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读、夜秀”六个“夜”主题,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引育自带流量的概念店、主题店、城市定制店,创新特色美食业态、举办汉服秀、电子竞技大赛、头碗说媒等街区漫游活动,让市府路美食文化街区成为了年轻人来衡阳旅游休闲的第一站。
(欧红宇摄)
夫之巷、福音巷也同样通过城市更新、文旅融合、风貌再现、业态培育等方式打造出文化新地标。夫之巷承载了王夫之少年的成长经历,如今这条40米长、3米宽的小巷,将船山文化融入其中,汇聚唐装、汉服、咖啡、茶室等旅拍业态,设计推广王船山文创产品,同时巧妙连接了王夫之的出生地——王衙坪,赋以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福音巷”是这里的新晋网红,通过缩微化、仿真化、实物展示等方式,将爱情元素、戏曲元素、年代元素融入到每个生活场景中,给大家提供了打卡出片的丰富场景。
同时,还通过恢复修缮衡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和道台衙门旧址,打造了历史文化景点。整个项目对周边路面平整油化、住宅外墙立面等改造,惠及老百姓2万余人、门店2000多家,实现了“街区”“景区”“社区”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让老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时,以“两路”“两巷”“两址”为打造重点的中山南路风貌改造项目,已经用旅游的“钥匙”打开雁峰文化之“窗”,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文化风情与时代气息拂面,走过繁华大街,穿过热闹商铺,跟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触摸历史脚印,见证古城新颜,品尝人间烟火,感受雁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韵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