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春日暖阳。湖南省会“长沙晚报大厦”北走200米住宅区,“老北京面馆”一大早又是人声鼎沸。这家不足40平米的小店,一年却是20万的“大生意”。老板徐佩星说,即便疫情那三年“一天少说也能卖出二三百份”。
徐老板的小儿子徐斌介绍,“10年前跟老爸从安徽老家来长沙创业开店,咱家的开销全靠它嘞。”
有嚼劲是“核心竞争力”
进店的大都是老熟客。与徐老板称兄道弟的老食客吴强听说有记者来采访,一开口就直指“老北京面馆”的要害:“他家的面,就是有嚼劲,好吃。”
一位在附近打工的小静姑娘接茬道:“我从家里赶来要一个多小时,但总喜欢在这里吃碗面再去上班。”
问起徐佩星面的“嚼劲”怎么来,徐老板有点得意地说,“我今年63岁了,擀了40多年面,那些添加剂还没出世的年代,我们的擀面技术就这样。”儿子徐斌知道这话题很“敏感”,忙解释道:“我们的面里,只有水、面粉和鸡蛋,再没有其他成分。”
徐佩星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一边切着面条,一边回答道:”你看这面皮一般要压七到八次,直至表面光滑(糯性越足越耐煮),做成面条,吃起来才得劲”。
十年涨了一次价
“他们家一直是这个价。”一位叫刘祥的顾客讲道,他老家附近的面馆总是一年一个价,这让他对“老北京面馆”印象深刻。
徐佩星听到这话,立马纠正道:“还是涨过一次的。2019年,因为肉价从10多元一下子飙升到了30多元一斤,我和儿子商量决定涨一块钱(一碗)。”
两位河北来的农民工走出面馆后,徐佩星告诉记者,“你看这些打工仔,他们才没闲工夫管面条是什么味,哪家便宜,又能吃得饱,他们就去哪家。”
徐斌憨憨一笑说:“他们吃得高兴,老爹也觉得高兴。”
教了两个娄底徒弟
下午三点,正是徐佩星制作新一轮手工面的时间。只见压面机轰轰几下面团转瞬就成了一张1米长、0.2米宽、0.002米厚的面皮。徐佩星透露,这台压面机是他新买的宝贝,之前用坏了五台。
“一天要压50斤面粉。”徐佩星甩甩手笑着打趣:“我这个没文化的人,也带出了两个徒弟呢。”
三年前,两个娄底来的小伙来长沙谋工作,吃了徐佩星家的一碗面后,就赖着不走,当起了学徒。
“啥都教,老爹连汤底的秘诀也告诉他们了,就担心漏了啥。”徐斌的话里看似有点抱怨其实也是“傲娇”。
徐佩星说自己13岁就外出干活,晓得这些农民工出门在外很不容易,能帮衬点就帮衬点。(文/港湘新闻网 龙敏 孙慧)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