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宴——汉画像石祠主研究》是第一部研究汉画像石墓祠主人的专著。该书通过对山东、河南三处汉代建筑文化遗产——济南孝堂山石祠、济宁“朱鲔石室”和郑州打虎亭汉墓的图像史的研究,重返第一现场、“复活”祠主记忆。
作者汪海波长期从事佛教史研究,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著有论文集《佛塔地宫探索》《象征神圣:圣物的历史和文化阐释》等。《侯门宴——汉画像石祠主研究》由齐鲁书社于2024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
作者从史学典籍入手,对三处汉画像石墓祠的主人——一个酷吏和两个宦官,做了深入挖掘和复原,更加鲜活而宏观地呈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侯门宴》的出版填补了汉画像祠主研究的空白,不仅丰富了学术资源,更为广大汉画像石研究者和爱好者开辟了一片了解汉代历史文化的新视野,对重新评估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还原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应有地位,意义深远。
作者在该书“后记”中讲述了研读汉画像石的缘起:九年前作者踏上了“西域佛牙考察之路”,旅途中观察到早期的宗教壁画和墓葬帛画等文化形态并非佛教所独有,联想到佛教入华的东汉时期正是汉画像石最兴盛的黄金时期,让其产生了多元文化碰撞出的新思潮会不会刻画在石头上的思考。作者回到山东后即发生疫情,从而有时间潜入到汉画像石研究的深海领域。研读并非一帆风顺,每每陷入某个不确定的困境,怅然若失;时尔半夜灵光一闪,恂恂而起打开电脑……如此用时约三年,最终编写成这部专题研究汉画像石墓祠主人的书稿。
作者的学术关注点始终围绕着“祠堂的主人是谁?原创的画像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在讲述什么故事?反映了画家怎样的思想感情?”为此他频繁出入在墓祠石室和博物馆展室中,试图从那些保存基本完好的汉画像石的小宇宙里寻找汉人的足迹,聆听汉人的声音、触碰汉人的灵魂、感受汉人的喜忧,走进汉人的精神世界,用汉人的观念观察思考汉画像祠主问题。作者在研究佛教入华的时间和因缘时,提出了“佛教的兴起,宦官的作用不可忽视”,董卓之乱使“佛教在东汉的星星之火,最终没有形成燎原之势”等学术新观点。
历史学家毛佩琦评价说:《侯门宴》实在是一部解读汉画像难得的好书!它带你走进大汉时代,走进汉人的生活之中。冰冷石头上的刻画,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有生动的故事,有鲜明的形象。重要的,他还为你解读了那段尘封的历史。是的,自郦道元、赵明诚以来中外学者都未能破解的千年之谜,作者以老吏断狱般的缜密论证为之揭开了面纱。那些埋没已久的历史人物一个个走到了你的面前。这是作者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懈努力把他们找回来的。作者开拓了一条解读汉画像的新路径。通过这条路径,可以更加深入汉画像的神秘堂奥,通过这条路径也必将会使我们对大汉历史有新的认知。
图/文《侯门宴》责任编辑、齐鲁书社副编审 史全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