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蛇年春节已经过去,和往年一样,总有一种感受引起很多人共鸣——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年味到底是个什么味,似乎又说不清,道不明。
其实,传统的过年方式,已悄然改变,每个人对年味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有不一样的感触。当我们以记忆中的年味,尤其是以童年对春节的热切期盼来比较现在的年味,确实年味寡淡了,但如网友所言,“不是年味淡了,而是主角不再是我们这辈人了。”
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企盼着过年时犒劳一下省吃俭用辛苦操劳了一年的自己,在春节前杀年猪,作豆腐,踏糍粑,干塘捉野鱼,熏腊肉、做猪血丸子、自炒瓜子花生,置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而孩子们则除一起沉浸式参与上述活动中,更多企盼着有零花钱,压岁钱,买烟花,小玩具,放鞭炮,缝制新衣新鞋,高高兴兴去拜年,去串门,走亲戚,或者一起围着看耍龙灯,舞狮子,或是一家人围着炉灶看春晚等,所有这些,都是大人小孩甚至是一个家族、一个村组共同参与,都是在平时很难体验享受到的集体记忆,所以大家对过年倍儿地盼望和珍惜。
随着城市化的转变,全社会的物质条件大大改观,大量农村人在城市安家立业,或者从族群聚居到独自建房,以及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传统农村的过年习俗,人群大量聚积的集体仪式和欢乐越来越少,人们不再围在一起看屠夫杀猪分肉,不再相互帮衬作豆腐,踏糍粑,不再咬牙下水塘捉野鱼,孩子们也不再一听鞭炮响就飞奔而去,寻捡未响的鞭炮取硝药再玩,也不再翻山越岭步行去拜祖年,不再一夜无眠地盼着初一早上穿新衣……那属于中老年这辈人的美好记忆已沉淀脑海里,只有在索然无味和孤单的时候才会翻寻出来反刍,而00后们更喜欢守着微信群天南地北地聊天,看别人朋友圈,感受发红包抢红包的狂欢,抱着手机玩游戏,刷视频,在除夕和初一之外,睡懒觉,不同餐,各自独享一份难得的长假慵懒。
当然,我们也和老辈人一样,极力地维护着着传统春节的习俗,那属于我们自己的非遗春节仪式,比如我坚持十余年手写春联,在除夕上午,郑重地张贴在大门上,并且不断地扩大影响,给亲戚邻居们手写春联,保持这种文化形制;比如在春节前夕父亲做着屋前院后的大扫除;母亲也在厨房中忙碌着属于她老人家的充实和成就感,比如每年初一我带队,约上妻儿、堂兄侄儿们一起,到村组、邻居家串门拜年祝福,嘘寒问暖……
年味浓与淡的变化,变的只是的形式,很多老辈人作古了,当初的青年人相继步入中年了,很多叫不出名的小朋友出现在身边了,但“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文化内核没有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没有变,家国情怀没有变,对亲情的渴望没有变,春节回乡的传统没有变。随着非遗春节的敲定,中国传统春节的内涵不断被挖掘,包括我欣喜地看到并参与其中的株洲市各级政府主导组织开展手写春联送福的仪式的广泛展开,引得人头攒动;包括神龙庙会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更有精彩纷呈的传统元宵节庆活动在各区县街道广泛展开,传统猜灯谜,剪纸等非遗活动回归了;更有汉服巡游、街头对诗等新形式受到热烈追捧,欢声叠起。双峰民间世家大族也复兴了传统的舞龙舞狮,耍桌,引爆了视频号和朋友圈,引起一拨回忆杀,所有这些背后,是人们对传统节庆文化回归的呼唤和认同,各类民间艺术、非遗绝活的生命力,在守正创新中得以重新展现和发扬光大……
所以,年味,就是一种幸福感,一种松弛感,一份乡愁,每个人的幸福感各不相同,但不同中又有着大同,那就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展望,既是对过去一年的犒赏和享受,也是为新的一年积蓄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动力,而十四亿人的年味,便是对于国泰民安的企盼,对于盛世中华复兴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作者:戴海合,原籍双峰县,寓居长沙县,谋食株洲市。先后加入省、市、县诗词协会。业余偶尔读书看报习诗码字,附庸风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