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刘哲 袁雨晴
一群70多年前长沙火宫殿小吃摊贩的平凡人生故事,牢牢吸引了满场观众的目光。6月25日晚,由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大型现代花鼓戏《火宫殿》在湖南戏曲演出中心首演。
一群摊贩的平凡人生故事,有啥看头?
“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没有波澜壮阔的人生。看完这部剧以后,你会觉得里面的人物没有说什么,没有做什么。但他‘上半夜可以想想自己,下半夜要多想想别人’的朴素处世理念,没有触动你吗?”花鼓戏《火宫殿》导演韩剑英说。
“火宫殿原本是供奉火神祝融的庙宇,久而久之变成了小吃集聚地。明清以来,因为历史原因,火宫殿经历过两次冷清期。改革开放以后,到如今一直十分红火。为什么?”著名编剧吴傲君担任花鼓戏《火宫殿》的编剧。
吴傲君说,长沙人把做熟食摊贩的人叫火头军。火宫殿坐落在城南的坡子街上,100年以前这里是城市的中心,东出南正街,西通湘江码头,是商业的繁华地段。“火宫殿的火头军里鲜少听说过掐来掐去的故事,相互帮衬、抱团取暖的传闻倒是留下不少。”
于是,这些虽然平淡,但十分温暖、鼓舞人心的传闻便成为吴傲君剧本的素材,在6月25日晚首次以花鼓戏的形式向长沙人讲述。
花鼓戏《火宫殿》以20世纪40年代末的长沙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市井小民姜三爹将臭豆腐带进火宫殿的故事。剧情围绕姜三爹展开,通过描绘火宫殿的小摊小贩和小吃,塑造了一群正直、诚信、勤劳、善良、富有爱心的百姓形象。
导演韩剑英描述剧中人物像臭豆腐一样。“臭豆腐被油炸后发生了变化,在香与臭之间,就像人的个性有时软弱,有时坚强。”如姜三爹虽然性格倔强,但爱打抱不平,又“臭”又可爱。
“火宫殿的题材和花鼓戏绝配!”
“火宫殿的题材和花鼓戏绝配!”2个多小时的演出,坐在观众席的记者不时听到观众的笑声,间或这样的感慨。
导演韩剑英也这样认为。6年多前,他受邀导演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到长沙的第一顿饭就是在火宫殿吃的。
火宫殿的名菜小吃令韩剑英印象深刻,查找了一些资料后,他便觉得火宫殿题材应该做一个作品,而花鼓戏特别适合。韩剑英认为,花鼓戏《火宫殿》中的臭豆腐、糖油粑粑等这些有地域文化特点小吃,剧中的市井文化、语言、人物个性,跟花鼓戏的气质特别吻合。
极具花鼓戏韵味的曲调,诙谐幽默的台词,满满烟火气的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将20世纪40年代末火宫殿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花鼓戏《火宫殿》“八菜一汤”的舞台格局设计传统又富有新意。火宫殿的牌楼为背景,红火的色彩既象征着火宫殿的历史底蕴,又代表着湖南人的生命力和激情。舞台如圆桌,八菜一汤中的汤代表着中国戏曲传统的一桌二椅。八菜一汤代表着制作八个小吃的人物和八个行业,小吃的种类和人物相结合,他们的故事也被“端”上“圆桌”,供观众“品味”。
火宫殿见证时代变迁,如今,它依然烟火味十足,描绘着新时代的动人画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