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是一张剧照引起的,2020年,益阳曾拍摄一部电影“金家堤”,电影放映后未见火起来,但一张剧照却在圈内火了一阵。
因这四人在益阳人文圈内许多人认识,且多能叫出名字,但这四人在一起,则不好具体叫名了,于是许多人便调侃“牛鬼蛇神”、“土豪劣绅”、“四类分子”等,调侃终属玩笑,不够准确,我市著名的漫画家邓正强先生看后,也认为不够鲜明准确,于是,他便作漫画一张发在网上,这一下,便把这个话题扩大,邓先生的漫画似乎是想做到中肯准确,还在画中著明“湘中四大土豪、大善人”。现把漫画刊如下:
“土豪、善人”,其实也不够准确,但比起那些革命激烈时期的词汇还是要准确,因新政权对旧政权的否定,简单的办法就是全盘抹黑。结果,连它本来的真实面目都难以找到和恢复了,如“牛鬼蛇神”、“四类分子”、“土豪劣绅”之称,只能是近代闹革命使社会矛盾激进用词,也就是因这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用词。它的本来历史作用和面目,我们这两代人倒真的叫不出它原来的称谓。其实,这就是在中国农耕社会里,和谐乡村几千年的绅士制度。在解放前的益阳农村,许多农民都能叫出他们具体的名称,具体为:绅士、乡贤、达人、善人。这四种人,就是过去乡土中国的灵魂人物。
今天的人可能不知道过去农村治理有这么个现象:即“皇权不下县”,这在过去很正常,因国家除养不起这么多公务员外,还因地方宗族势力和地方生产特色的区别大,皇权不容易支配到的乡村社会里,用统一模式难以控制管理,地方行政能力的不足也呼吁一种文明管理的自治模式,这种“皇权不下县”的现象,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天高皇帝远”,因皇权的最基层就是芝麻官县令和知县了。我们们曾看过牛得草的《七品芝麻官》电影,那是讲的明朝嘉靖年间的事情,也就是说,在明朝(公元1550年)的时候,皇权都还没下县。进入了清朝,这种状态才得以改观,像周星驰展现清朝的电影就成了《九品芝麻官》,就是讲皇权已经开始干涉治理县下的事务了。
这里,很有必要说一说益阳过去的乡村环境:两千多年来,益阳一直是一个县,在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人文环境里,益阳属于文明的边缘地带,因再往西南西北推移,都属于蛮地文化,像梅山蛮、宝庆蛮、武陵蛮等,在西汉被称之为“北越”蛮地,这也是唐朝时期刘禹锡、柳宗元等流放地的原因。而益阳却一直属长沙府管辖,拿调侃来讲是“省里的”。二是益阳属南洞庭湖区,自明清以来,大量的江西人涌入益阳,这从今天各姓族谱可看出,有半数人都是来自江西。湖区外来人口的涌入,对传统的宗法血缘关系社会自然形成冲击,传统的宗族霸权局面已无法维持,因大家都懂,你以家族自大,压制不让外姓人活下去,也就是不让自己活下去,这是共存的人文生态,从一个独姓的乡村扩展成“百家塅”、千家洲、民主垸这种现状时,绅士制度的完成完善也就是地方急需的“乡规民约”了。
另外,益阳特殊的生产环境也呼吁一种新的地方自治制度,那就是乡村运行近两千年的“芒神祠”崇拜现象,这是农耕文化必要的拜天地形式,即每年开春和秋后要举行的庆祝仪式,这仪式的严肃庄重感需要有威望的人士来组织主持,因此,在“天高皇帝远”皇权不下县的状态下,推举地方德高望重有脸面的人维持地方局面,也是一个主要方面,据应劭在《风俗演义》上的记载,在1800多年前,益阳的这种芒神祠举办的“齎牛节”,后具体演化成“春社”、“秋社”的农业庆祝活动就存在了。
再就是乡村的日常生活也需要这种有文化、有见解的人滋润周全,尤其是生活交易发达的乡村,像土地、田土、儿女、童养媳的买卖过继等,再就是高利贷的借据契约等,这是一些从开始到结束都需要有公平公正的人来维持的契约活动。所以,农村都需要一种完善完美的乡村自治制度,故此,益阳的乡绅制度是湘中北较全面完善的制度。具体讲:
1、绅士。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担任,主持一个地方各种契约交易事件的签订和监督执行,有的地方因交易频繁,还需要定出两至三人,而为主的则只一人,其次的人则叫“缙绅”,其实,“缙绅”就是绅士的另一种称谓,但益阳的乡村为了区分主次,在有几名绅士的环境下才这么叫。绅士之所以要几名的备胎,原因一是这些绅士可能入仕做官走人,二是许多契约事件需要两名以上的绅士到场日后才说得清,如子女过继、买卖、童养媳,高利贷等,日后闹官司没两名以上的绅士不能作为证词。
2、乡贤。主要由回乡丁忧和养病回家的在职官员担任,这些人大多职位要比县令高几级,像明末益阳的罗瑜义、郭都贤都曾担任过乡贤,乡村举行重大庆祝活动,如元宵龙灯节、龙舟节、春、秋两社的农庆日,坐在主席台上或主持讲话是地方很有面子的事情,连县官都要恭敬有加。如乡村家族大户或百姓,谁家有人中举入仕,谁家被县衙门评为“五世同堂”家庭,百岁老人寿庆,能请到乡贤上座并主持讲话,那是蓬荜生辉的光彩。
3、达人。由宗族元老和一批在乡村社会有文化的书读得透彻的人担任,也是“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农村有许多带宗教和巫教的怪异事和现象,比如地震、天火、天降怪雨,动植物生怪胎,长怪果异象等,这些都需要达人的合理解释稳定社会,再就是生活中的犯煞,无名传染病,起屋葬坟的冲撞等,也须达人的调解与制止,还有迁坟、书写墓志铭、立牌位、族谱题拨等,也是达人主持,达人还是多半个书法家。另外,寡妇再嫁以及媳妇是否可以进祠堂,入族谱进祖坟等诸多宗教权威性事物的解释权和处理,都是达人到场后才能决定。达人,实际上是农村精神生活的和谐稳定者。
4、善人。这是过去农村中最出力费钱财的苦事,一般由有善心的中小地主担任,做善人的原因很多,信佛、没有子嗣、亲人中有怪异病和残疾,还有为子女积德图日后的心善之人。善人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在水中和路上出现的无名死人和尸体,路破损,桥塌毁,本村的瘫子、无后的老人,这些,都是善人的事情,虽有些事情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须发动村里的大户捐赠,但都是以善人为主组织发起,有能干好善人的地方,真的还善名远播。
以上的四种人,便是过去益阳乡村“牛鬼蛇神”的本来面目和称谓,也是中国乡村几千年乡绅制度的中华文化,它强调伦理道德,通过礼、义、廉、耻、忠、孝、仁、悌理论标准来规范社会行为,主张尊卑长幼有序,从而形成社会成员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划分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农耕社会里,它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且较合理地制度,不然,不可能运行数千年和数十个朝代,在人类历史中,可能还找不到有这种完善的百姓自治制度。
这种乡村自治制度特征便是;
1、这批可说公务员或乡干部的四种人,却从没拿任何人发的工资和地方税收的分成,他们可说是真实的“为人民服务”,是社会成本最低的乡村秩序维护制度。如;他们所维护的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居然替代了数千年的养老制度。自然,他们也经常被人请吃喝,且收红包,但这个红包没有公权力的交易因素,纯粹就是一个工匠钱,从绅士到达人,要写下许多契约调解书和评定书。而善人则连这点吃喝的方便都没有,不但没红包,甚至没领情的人,如处理无名尸体,修补朽坏的桥梁路面等,他有的只是一个募捐的发起权。当然,这些人都是体面人,经常主持和出席露脸的场合,也是被先敬酒的人。
2、这是一种乡村的自然生态制度,自清朝“皇权下县”以来,推行保甲行政工资制,但马上感到容易形成官民的矛盾,弄得不好还会激化对抗,而这种乡绅制度,非但不能使矛盾激化,反而会消解得无形,因此,整个清朝对南方的这种乡绅制度都很尊敬,尤其是益阳县,直到民国末都还保存了这种乡绅制度所形成的风俗。
1912年,民国政府曾颁布《服制案》,将长衫马褂列为男子常服,而这种规定标准服饰就是乡绅制度中的绅士服,是在满人长袍马褂上的改良,即上身为长袖,不是满人适合骑射的短袖,下身也是不能骑马的长衫,以示汉民族的斯文。但益阳县农村的绅士服虽与公务员的便服相同,还是采取了一些区别的,即用黑色面料,织暗福、禄、寿、喜花纹,以标明乡村四种人的身份。
按理说,这种近乎完美的制度是完全可以延续下去的,但这乡绅制度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没有定期的届选和换届制度。再严格地讲,所谓“乡绅制度”,根本就没有一个制度,他是乡村社会自然生态的一个产物,它的产生夹杂了浓厚的中国国情;如面子、祖荫,个人能力和魅力,再就是一定程度上公认的公平公正,还有拉扯不断的家族人情关系等,但这还并不影响它的发展完善,它已经成为乡村的一种生活规范和生活习俗。我们所熟悉的乡规民约,我们必须遵循的“入乡随俗”,就是没有程序章程的制度。也正因为产生没有程序,自然也就没有弹劾罢免的程序,更没有制度自我纠错修复功能,以致有人终身霸占着这些位置,在社会环境恶化的大气候下,也就是后来弄成“土豪劣绅”和“牛鬼蛇神”称谓的原因。
作者 邓亚龙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