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人员用软件扫描涉密文件备份网盘,致重大泄密
近期某机关工作人员因贪图便利,违规使用互联网扫描软件扫描涉密会议纪要,使该文件被自动备份至网盘。但其网盘账号密码遭暴力破解,使得攻击者获取了其在3年间扫描的127份涉密文件,后泄露文件经境外社交媒体传播,造成重大失泄密事件,对我国家安全构成现实威胁。严禁使用联网扫描软件扫描识别涉密信息,不能以方便工作为由将涉密文件在线上储存。扫描软件的泄密风险不容小觑。
网络安全 软件 信息安全 2025/4/21 9:14:36
每个月自动扣钱?“免密支付”投诉多
“免密支付”是消费投诉重灾区“免密支付”是指在使用手机支付的过程中,在授权额度内,直接通过扫码进行扣款的操作。拼多多强调,“免密支付”可无忧退货。美团宣称小额免密支付功能不会对用户的资金安全造成任何风险。在提醒中,中消协表示,“免密支付”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带来三种安全隐患。一是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优先关闭免密功能,检查是否绑定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并关闭“免密支付”权限。
移动支付 信息安全 拼多多 2025/3/28 15:34:16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对“人肉开盒”说“不”!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题:对“人肉开盒”说“不”??除了明星或公众人物,普通人也可能成为“人肉开盒”的受害者。2023年,某视频平台通报了一起“人肉开盒”案例。向“人肉开盒”说“不”??防止“人肉开盒”,企业和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一旦遭遇“开盒”或被人以“开盒”相威胁,可向平台举报,要求删除侵权内容;同时,积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必要时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 信息安全 2025/3/26 9:21:00
明确了!6月1日起施行!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二是应当履行告知义务。《办法》明确了监督管理职责。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的人脸信息存储数量达到10万人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履行备案手续。  前款规定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将变更部分告知个人。
法律 信息安全 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算法 2025/3/24 12:05:57
这些随处可见的设备,也可能有风险!
物联网安全不可小觑物联网,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一些物联网设备在产品发布后,软件缺乏定期更新,导致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给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涉密单位要重视办公环境的网络安全,定期检查物联网设备,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要重视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安全审计,形成全社会共筑物联网安全防线的强大合力。在购买物联网设备时,建议从正规渠道进行购买,注意选择经过安全检测的设备。
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 2025/2/16 9:54:48
铁路旁摄像头正对居民卧室,公共安全和隐私权如何平衡?
近日,#男子称铁路旁新装摄像头正对自家卧室#冲上热搜。对此,西安铁路公安局一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已接到过关于周先生家门口摄像头的相关报案,将尽快联系阳平关站派出所核实。周先生所反映的摄像头能够拍摄到其家人及家中的私密情况,就可能造成隐私权侵权。而若周先生所反映的摄像头拍摄到的内容包含了居民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并未经居民同意就进行泄露或公开,可能构成对个人信息权的侵犯。
法律 信息安全 公共安全 隐私权 2025/2/16 8:51:00
国家安全部提醒:小心!“间谍”正在潜入你的手机
一条陌生链接、一张可疑二维码、一个不知名应用,极有可能携带着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设计的“木马”,在点开的那一刻便植入了我们的手机。??“间谍”潜入手机的几种方式??日常使用手机过程中,防范潜入手机的“间谍”,不仅关系到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更事关国家安全。
科技新闻 网络安全 软件 信息安全 2025/1/18 14:42:52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明年施行
实际上,我国早在数年前便已启动了构建数据安全边界的“工程”——数据立法。前不久,这一工程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公布,并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大数据 信息安全 数据安全 2024/12/3 11:46:25
3万余条新生儿信息被贩卖 法院判令赔偿金用于公益事项
4月16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一起涉新生儿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判令三被告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29万余元,赔偿金将用于个人信息保护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公益事项。另被告李某的上述行为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朱敏明建议,个人信息源头收集者应依照法律规定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收集个人信息的安全,防范信息泄露风险。
法律 法制 法院 信息安全 2024/4/17 9:07:44
保护普通人免于“被窥私”的权利
但与此同时,由于黑手入侵而导致的非法“窥私”案例也多了起来。  相关报道显示,人为操控下的“窥私”生意背后,一条破解监控、付费窥私的黑色产业链若隐若现,且随着技术升级,大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如何打击“鼠标在手、天下我有”式低门槛作恶技术,保护普通人免于“被窥私”的权利,无疑是一道值得思考的课题。呵护公共安全,纾解被“围观”的恐惧,也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共同抵制“窥私”行径。
信息安全 2024/4/12 10:40:35
  • 广告
(媒体爆料&招商合作)
0731-8558829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
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媒体爆料热线 0731-85588296 招商合作热线 0731-85588296 合作联系邮箱 1392289199@qq.com 投稿邮箱 igxnews@163.com]
[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3034186号-1]
Copyright ©2020 港湘新闻网 hkh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