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乐读社诞生记:沅水边,那本被送出的《边城》

编辑:袁琳 发布时间:2025/10/22 9:20:37 来源:乐朴乐读

当白露时节的沅水邂逅文昌码头的重逢,一场关于阅读的温暖叙事便有了序章。从最初因“不敢”而迟疑的奶奶们,到主动成立乐读社、缴纳会费、用书香浸润孙辈的共建者,这群行走在人生金秋的女性,以《边城》为起点,完成了一场动人的自我突围。她们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以身教为犁,以书籍为种,在家庭的方寸之间,播撒下传承的希望。这不仅是一个读书社的生长史,更是一群女性重新定义自我价值的生命赞歌,印证着阅读从未有过的年龄界限,也让我们看见: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灵,都能在书香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相遇

一场酝酿已久的邂逅

1.jpg

2.jpg

时至白露,沅水渐趋平缓。2025年8月12日,这个日子宛如一枚温润的书签,悄然嵌入我生命的卷帙,亦成为乐朴乐读旗下众多乐读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那日黄昏,我刚从从文乐读空间下来,带着一身案牍的疲惫,想去沅水边让江风洗濯一番。行至文昌码头,忽闻一声“晓英老师!”——那声音温厚而熟悉。抬眼见到的,正是我弘慧基金会的老友,被我们所有人敬称为 “唐妈妈” 的唐一葵老师。她身旁,几位姐姐笑意盈盈,仿佛将长沙城的暖意,径直带到了这沅水之滨。

这相遇看似偶然,实则是一场早已在心底生根的约定。我蓦然想起,唐妈妈常在我的朋友圈驻足。每当我分享乐读空间的一隅风景、一次活动,她总会留下那句温柔的期许:“下次去沅陵,一定要来乐读空间拍照。”

原来,所有美好的“下次”,都终会履约而至。

在沅陵,乐朴乐读的十二处空间,宛若十二颗被梦想浸润的种子,从被时光遗忘的闲置空地里,执着地“生长”出来。我们以书为土,以心为泉,期盼它们不仅是安放书籍的场所,更是全民阅读栖息心灵的温暖客厅。而今,它们竟真的成了沅陵爱书人心中一盏盏不灭的灯,成了这座古城里,灵魂得以小憩的 “乐吧”。

萌芽

当《边城》遇见“不敢”

3.jpg

4.jpg

奶奶们步入空间,目光立刻被满架的书香与雅致的设计牵住了。她们像一群重回校园的少女,欣喜地寻找着最佳角度,要将这片刻的美好永恒定格。

兴尽之后,我们围桌而坐,清茶一盏,话匣轻启。她们畅想着亲赴“边城”寻访翠翠的旅程,言辞间满是憧憬。而当话题转向乐朴乐读十几个读书社的日常时,我从她们亮晶晶的眼眸里,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胆怯”。

“可惜我的眼睛不行了。”

“可惜我的普通话不标准。”

......

这些“可惜”,如同一层薄雾,模糊了她们与阅读之间那本该畅通的路径。那一刻,我深知,再动人的言语,也抵不过一次真诚的邀约。我起身,从书架上取出九本《边城》——那是从文乐读社上次开展共读时的多买的几本。我递到她们手中,轻声说:“在乐朴乐读,阅读不是表演,它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不难的,我们试试,就从这本属于我们湘西的《边城》开始,可好?”

“试试,就试试。”

当她们接过书本,当她们略显生涩却又无比郑重地捧书合影,当那些带着乡音的、质朴的朗读声第一次在空间里响起时——我亲眼见证,一种光,一种被自信与喜悦点亮的光,从她们的眼眸深处弥漫开来。那光,柔和却有力,足以驱散所有自我设限的阴霾。

就在这光晕最温暖的时刻,一个念头破土而出:“我们成立一个‘奶奶乐读社’吧?不为别的,就为了我们能更好带孙。”

提议刚落,应和之声便如春风拂过湖面。唐一葵老师众望所归,成为奶奶乐读社的社长。自此,“奶奶乐读社”不再是一个名词,它成了一群女性在人生金秋,重新定义自我的生动实践。

生长

从读者到共建者的升华

分别,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聚集。真正的奇迹,在方寸之间的微信群里,悄然萌发。

从最初十几秒的羞涩试读,到后来落落大方的长篇分享,那些带着各地口音的朗读声,汇成了一曲最动人的生命交响。而最美妙的回响,则发生在每一个家庭的客厅里——阅读的涟漪,已从奶奶们的掌心,温柔地荡漾至孙儿的心田。

中秋国庆双节,奶奶乐读社已从最初的9人,增加到12人。她们再度沅陵相约,聚于仍在完善中的辰州古街乐读小院。

5.jpg

6.jpg

奶奶们一袭旗袍或中式衫裙,立于古街的老墙木门之间。她们无需刻意摆拍,其本身,便是从容与优雅最好的注解,是秋光里最入画的一景。

拍完照,大家移步至 “沉浸阅读室” ,我陪她们开启了第一次“奶奶工作坊”。聊起《边城》,感悟虽各异,但最让她们眼眸发亮的,依旧是孙儿们那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红奶奶翻出手机里的照片,语气里是藏不住的骄傲:“晓英老师您看,我一读书,这七个月大的小家伙就抓着书角笑,安安静静的,像个懂事的小书童!”一石激起千层浪,奶奶们纷纷分享起与孙儿共读的温馨视频。自此,群内的每日阅读分享,成了我们之间不言而信的温暖仪式。

也正是在这次工作坊上,发生了一个让我动容的转折。唐社长郑重倡议:“为了让我们的乐读社走得更远,我提议,每人缴纳100元会费,用作我们未来的购书基金。” 话音未落,便得到大家一致拥护。她们当场推选出细致认真的晓玲老师担任我们的“出纳官”。这份自觉的担当,让奶奶乐读社的根基,从此深扎于每一位成员的心中。

这份情意,在10月16日那个清晨,给了我最大的感动。这天是乐朴乐读公益中心成立两周年的生日。奶奶们决定,将这笔凝聚着共识与希望的会费,作为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郑重地捐赠给了中心。这份来自长者的、沉甸甸的回馈,胜过世间任何华丽的赞词。

带着这份共建的信念,我们开启了《佐贺的超级阿嬷》的共读。精打细算的“出纳官”晓玲老师,最终仅用110元,便在网络上为大家觅得了品相极佳的九成新二手书;更有两位奶奶,笑称从自家孙子的书架上“借”来了书。这份物尽其用的朴实,与乐于分享的智慧,恰是这件事中最本真、最动人的质地。

更令我欣喜的是,奶奶们不仅是文字的虔诚信徒,更成了生活的诗意记录者。她们玩起了视频号,社长唐妈妈更是用镜头,为孙女沐沐的成长撰写着一部动态的“史记”。

沐沐,这个在书香中孕育的小精灵,有一次在我们的“我们聊狗狗的阅读”活动上,当大家围坐吟唱时,她宛若天使,自然而然地步入圆圈中央,那份不染尘埃的纯真,瞬间柔软了所有人的心房。而后在小组展示时,她又自若地融入四个孩子的队伍,站在中央,仿佛她本就属于那里。

这个三岁的孩子,何尝不是奶奶们以爱为土、以书为泉,浇灌出的最美好的生命奇迹。

回望

生命金秋的二次绽放

7.jpg

8.jpg

9.jpg

10.jpg

如今驻足回望,这条由《边城》启程的小径,已是芳草萋萋,繁花似锦。

昔日的“胆怯”与“可惜”,早已化作微信群里的书声琅琅,化作古街巷弄中的旗袍倩影,化作那笔沉甸甸的百元会费,更化作无数个黄昏灯下,祖孙共读的无声胜有声。

她们以最沉静的姿态,完成了生命金秋里最华丽的突围——从被动的参与者,蜕变为主动的共建者与慷慨的馈赠者。 当一位奶奶于灯下展卷,那束光,照亮的不再是泛黄的书页,而是一个家族未来的精神图景。我常常感慨,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或许就是这般“不教之教”的身教,于无声处,将阅读的种子,悄然植入下一代的基因里。

沅水汤汤,书香绵长。乐朴乐读的乐读空间,是散落在古城里的星火;而奶奶乐读社的故事,则让我们无比确信:每一颗被爱与智慧唤醒的灵魂,都能在未来,长成一片森林的希望。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

  • 广告
  • 广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媒体爆料&招商合作)
0731-8558829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
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媒体爆料热线 0731-85588296 招商合作热线 0731-85588296 合作联系邮箱 1392289199@qq.com 投稿邮箱 igxnews@163.com]
[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3034186号-1]
Copyright ©2020 港湘新闻网 hkh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