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胡盼盼 通讯员 张鹏 肖杰夫 徐连生
民宿客满、茶油飘香、蜂蜜香甜,深秋时节的十八洞村飘荡着游客的欢声笑语。“腰包鼓了,日子更好过了。”10月28日,在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民龙先兰一边割蜂蜜一边与游客聊天。
这个武陵山脉深处的小山村,山莽莽,岭逶迤,神奇而美丽,贫困阴霾早已一去不返。
改变从12年前的深秋开始。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跨越崇山峻岭,来到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精准扶贫的伟大方略,从这里出发,响彻神州大地。十八洞村率先向千年贫困发起攻坚,顺利脱贫出列。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牢记总书记嘱托,扛牢政治责任,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传承脱贫攻坚精神,大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脱贫群众生活改善。
岁月轮回,时序更替。又是一个深秋。湖南山河锦绣、稻菽千重,喜看今朝、新颜焕发。
(游客在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参观。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守底线,织密防止返贫“安全网”
10月13日,省委书记沈晓明来到邵阳市大祥区蔡锷村,走访了解脱贫监测户生产生活状况。他叮嘱大家,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时强调,要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联农带农富农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省委书记、省长带头开展走访调研,层层压实责任。全省上下举非常之力、施非常之策,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提质增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前提是要牢牢守住防止返贫底线。湖南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强化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织密防止返贫“安全网”。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全国率先创建省级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管理平台,推行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实现对返贫风险的精准“扫描”。健全 “三员、三网、一户一画像”监测机制,确保所有潜在风险对象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从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以来,全省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22.2万户,超七成监测对象已稳定消除风险,其他均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
今年,湖南全面升级省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管理平台,新增加帮扶成效评估、工作落实抽查、“三色管理”风险三个功能,实现监测对象识别、帮扶、退出全过程闭环管理,提升风险预警精准度。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湖南相继在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管理、驻村帮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实施方案,今年将年度防止返贫监测收入基准线调整至8700元。百姓获得感更强,牢牢守住了防止返贫致贫底线。
(古丈县火麻村油茶基地迎来丰收,村民在采摘茶果。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摄)
稳增收,激活致富“动力源”
在株洲市渌口区古岳峰镇,一枚枚贴有专属二维码的土鸡蛋,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古岳峰镇依托“神农耘”农产品展销平台,引导村民开展生态养殖土鸡,参与农户平均每户每月可增收600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是关键。湖南始终把帮扶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户稳定增收的核心支撑,出台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指导意见。立足“土特产”文章,将脱贫产业融入全省产业大布局,规划形成12个核心产区产业集群,推动脱贫地区产业从“有”向“优”、从“弱”到“强”转变。
安化县深耕黑茶产业,培育36万亩茶园,带动40余万人就业,茶叶综合产值达238亿元,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新田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年产富硒蔬菜39万吨,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从湘西猕猴桃到绥宁黄桃,从邵东中药材到永州油茶,湖南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已成为脱贫群众增收的“摇钱树”。
大力发展县域主导产业。今年,湖南安排6亿元资金打造柑橘、蔬菜、茶叶、中药材、水产、家禽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动脱贫群众融入产业链,实现增产增收。
扎实推进到户产业。湖南今年安排13亿元资金,以到户产业为突破口,激活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带动271万人发展种养加工等到户产业。
以就业促增收。湖南做强做优乡村车间,出台《巩固壮大就业帮扶车间促进就业的若干措施》,部署开展“5个一”行动。今年,全省7088个乡村车间吸纳就业36.2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7.32万人、较2024年底增加6800人。充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作用,15万脱贫群众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
湖南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返乡回流脱贫劳动力就业创业若干措施》,对返乡回流脱贫劳动力及时开展就业创业服务。截至目前,湖南今年已完成2.5万返乡回流脱贫人口的标识监测,帮助1.5万返乡回流脱贫人口实现再就业。
截至10月底,全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250.1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任务目标。上半年,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0元,同比增长6.4%。
(桂东县沤江镇马坊村楠竹加工厂,村民忙着加工楠竹。邓仁湘 摄)
聚合力,形成帮扶“大合唱”
10月26日,安化县南金乡宝塔山村农副产品集散交易广场上人头攒动,从各地赶来的客人纷纷走进宝塔山村高标准柑橘采摘园。宝塔山村柑橘种植历史悠久,今年湖南日报派出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入驻宝塔山村后,依托后盾单位资源优势,推动“柑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能唱“独角戏”。湖南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社会参与”的格局,凝聚强大合力,形成帮扶“大合唱”。
今年6月,全省新一轮驻村帮扶队员同步轮换,接过乡村振兴帮扶“接力棒”,实现对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村等重点村的全覆盖。新一轮驻村帮扶队员迅速进入状态,扎根基层的奋斗身影温暖了一个个山村。
基层干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力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出基层干部正向激励“药方”,从待遇保障、晋升通道等方面给予关心关爱,让一线干部有劲头、有奔头。
十个指头各有长短,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湖南将绥宁县、古丈县、龙山县等15个资源禀赋薄弱地区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立省级领导联系制度,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壮大立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发展质量。
精准滴灌,携手前行。长沙市雨花区与溆浦县共建“雨溆工业园”,吸引30多家企业入园,投资超57亿元。截至2024年底,15个重点帮扶县均建成“飞地园区”,通过省内对口帮扶,支持建设产业项目233个,助销农产品金额超2亿元。
各方力量广泛参与。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15家中央单位接续定点帮扶我省20个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派出优秀干部,引进大批重点项目进行定点帮扶。今年,省国资系统帮扶力量从20支增至25支,旗下的“潇湘甄选”帮扶平台成为全省消费帮扶重要载体。民营企业积极跟进,通过产业投资、就业吸纳、消费帮扶等方式助力脱贫地区发展。
乡村振兴活力持续迸发。长株潭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向大湘西地区延伸,偏远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怀化市聚焦重点区域,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形成工作合力。衡阳县466个村平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8万元,茶陵县通过特色农业精品园帮助脱贫群众就地就业。
(湖南举办“村播助农 湘品出圈”大地流彩·湖南省首届乡村农产品直播带货大赛。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
促振兴,三湘大地“绘新景”
10月29日,平江县长寿镇宝枫村75岁的张燕安拧开家里的水龙头,接上一杯,直接喝了起来。“以前家里的水有股土腥味。自从农村供水提质后,家里的自来水管常年有水,水质也更好了。”张燕安说。
湖南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聚焦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全省50余万人的季节性缺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农村供水工程净化设施设备、消毒设施设备配备率达到100%。
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保靖县“村厨村艺”实践经验、洞口县丧事简办模式获得大会推荐。
近年来,湖南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五千”工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乡村是中国人的根。通过大力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美丽乡村、秀美屋场、五美庭院在湖南遍地开花。1万多个美丽乡村,点缀在湖湘山水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
立足乡村特征提升乡村风貌,全省1.8万多个村庄已完成分类规划,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迈向纵深。
今年夏天,中方县桐木镇半界村“桃醉了一夏”,村民利用庭院种桃,将房前屋后的“方寸地”成为增收的“聚宝盆”,一举成为湖南省高质量庭院经济试点村,今年仅种桃户均增收超2000元。
乡村振兴迈大步,三湘大地绘新景,越来越多和美乡村正款款而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