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蒲公英行动美育夏令营各地陆续开启,蒲公英行动创始人谢丽芳、吴尚学二位老师,即刻奔赴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民族小学,去完成该校的陶瓷马赛克壁画。近十年来,蒲公英志愿者结合乡村学校墙绘成为推动美育浸润学校的重要途径,与暑期美育夏令营、种子教师工作坊同时开展,推动蒲公英行动项目学校美育环境打造。而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市,蒲公英行动项目的校园文化建设覆盖多所学校,且形成浓厚的民族特色,促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
图1:即将完工的基诺乡民族小学校园壁画
2006年蒲公英行动进云南,谢丽芳、吴尚学二位老师多次踏访西双版纳基诺乡民族小学,在这里开展美育教学。今年暑假,这幅长34米高3.1米、反映基诺少年精神面貌的彩色马赛克巨型壁画即将落成,这是蒲公英行动项目校迄今最大的校园壁画,也是校园文化设计改观的西双版纳景洪市五所学校之一。吴尚学老师遵循基诺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深入调研深思熟虑拟定该校办学理念:锲志筑根基、诺土启航程,并制定了学校的“一训三风”——校训:锲而不舍、学而求精;校风:契协同心、默契与共;教风:契爱犊育、衿契诲人;学风:契悟会意、摄契成章。文案出来后,得到时任校长邹鹏的高度认可,微信回复“吴老师,板扎了,非常契合我们学校的传统精神和民族特色。”办学理念由此体现在校园壁画上,“一训三风”也蕴含在校徽设计之中。
图2~3:已经完工的基诺民族小学校园壁画(上)以及设计效果图(下)
图4:基诺民族小学教学楼、基诺民族小学校徽设计
云南蒲公英行动项目学校的墙绘壁画缘起于西双版纳大勐龙的曼宛洼村小,这是一所只有几十个学生的山村小学,2016年暑假蒲公英志愿者们去做美育夏令营。谢丽芳老师带领14名学生完成了校园墙绘《拉祜族创世神话》,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这幅校园壁画对当地学校师生产生了艺术震撼,有学生向谢老师表示长大了要做艺术家,勐龙镇中心小学刘宗权校长在这时也向谢丽芳、吴尚学老师发出邀请,帮助学校进行校园文化打造。
图5:2016年暑假完成的曼宛洼村小《拉祜族创世神话》校园壁画(摄于2017年底)
勐龙镇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幕由此拉开。2016年9月开学,蒲公英行动两位老艺术家入驻学校,深入进行本土文化和学校现状调研。秉持“非遗文化进校园、民间美术进课堂”蒲公英行动纲领,从傣族的慢轮制陶获得灵感,拟定“陶承理德、润物成器”的办学理念,形成“熏陶渐染、成就未来”的校训及教学“三风”。首先是校徽设计,青色水、红色火、黄色土的轮回淬炼,成为学校师生与“陶”文化的特别约定。及至2017年暑假在艺术家的协助下,一栋傣族干栏式二层竹木建筑矗立校园,上为非遗陈列室下为非遗传习坊,营造成为制陶、造纸、茶艺传承学习空间的非遗文化园。校园教学建筑命名为陶冶楼、陶染楼、陶载楼、陶艺楼。而校园壁画则采用学生在美术课上绘制的傣锦图案,整理加工为反映傣族习俗和校园生活的镶嵌画图案,在刘宗权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师生参与绘制33幅壁画上墙。校门两旁和运动场边采用陶片直接镶嵌15幅壁画上墙,强化了陶元素的校园特色。2017年底在西双版纳勐龙镇中心小学举行蒲公英行动项目课题结题会议,来自全国各地项目学校领导、教师和高校蒲公英志愿者们极为振奋和备受启发,对后来湖南、广东、贵州、海南、吉林等地的夏令营活动中开展校园墙绘产生较大影响。该校亦因“非遗文化进校园、民间美术进课堂”美育环境改善尤为明显,师生精神面貌大为改观。2018年景洪市勐龙镇中心小学被教育部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学校也成为云南蒲公英行动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的窗口。此后,学校以陶育人、润心启智,继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了国旗台和橱窗凉亭,2025年元月在现任校长徐国飞支持下,由江西美术出版社资助,将手绘已经褪色的壁画全部改换为彩色马赛克效果,美育窗口再次焕然一新。
图6:勐龙镇中心小学校徽设计及校内非遗文化园建筑;
图7:2017年勐龙镇中心小学师生手绘上墙的校园壁画
图8:2024年更新后的制陶、造纸、傣锦、建筑彩色马赛克壁画图案
图9:校园陶片镶嵌壁画
作为美育窗口的勐龙镇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确实产生了一定的艺术影响,带动周边学校和促进艺术乡建。如勐龙镇中心小学的下属村小勐宋完小,距中缅边境只有两公里,地处哈尼族村寨之中。2018年元旦蒲公英行动项目展示曾在这里举行,2021年吴尚学老师受中心小学领导委托,为学校设计了具有哈尼族特色的校门和校徽,2023年在当地驻军支持下落成。勐宋完小新校门汲取哈尼族服饰基调,提炼黑色饰以蓝黄红白绿五色条纹,极具特色极为壮观。当哈尼族举行嘎汤帕节时,勐宋校门“民族风”成为整个村寨的公共艺术标志引领,村道、电线杆、舞台、会议桌布四处都是五色彩条,更显民族特色,促进艺术乡建。还有勐龙镇曼勒村是当地墙绘壁画网红打卡村,2023年暑假村民邀请正在当地开展学校夏令营活动的谢丽芳老师以及小街中心小学美术老师和志愿者,在曼勒村留下精彩作品,参与艺术乡建,支持乡村振兴。
图10:勐宋小学校门和村寨周边
图11:嘎汤帕节的勐宋村节庆会场
图12:蒲公英志愿者在曼勒村留下壁画(右、中)及曼勒村的乡建壁画(左)
在西双版纳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最为明显,“蒲公英行动”美育环境体现最为完整的是地处景洪市城乡结合部的嘎洒镇嘎栋中心小学。这与原勐龙镇中心小学刘宗权校长调任该校有直接关系,也成为了边疆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升级版。2018年8月刘宗权校长接手嘎栋时是一所陈旧不堪、招生困难且教师超编的学校,走进学校几乎没什么校园文化可言。当时,上级对接任校长的要求是“提质量、增生源、保饭碗”。此时的嘎栋中心小学刘校长,想到勐龙镇中心小学以校园文化统领而出现的深刻变化,即刻又请来谢丽芳、吴尚学两位老师进行研究,为嘎栋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做策划定位。刘校长首先提出将蒲公英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嘎栋学生来自全国33个省份涉及三十多个民族,是典型的打工者子女学校,他们就是飘落在这里的蒲公英啊!吴老师、谢老师与刘校长很快形成共识,确定用蒲公英作为学校文化理念的载体,用蒲公英精神绽放嘎栋学校的美育力量。2019年下半年及至疫情期间,吴尚学老师常住该校,提炼出“蒲牒为书、璞木成栋”的校园文化理念,从校徽、校训、校风到楼号班牌、校园主体雕塑及校园壁画进行设计,做了几十稿并于2020起陆续入校上墙。在江西美术出版社资助下,吴作人艺术教育基金会赞助激光雕刻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数幅壁画的人物形象均采集于该校学生,数字处理为版画效果的民族少年精神风貌,从摄影采样到马赛克粘贴施工历时5个月完成。蒲公英一旦成为嘎栋中心小学师生的精神图腾,即赋予蒲公英般的生命成长力量,教师坚韧不拔、学生永不放弃、学校逆境奋起。2018年时嘎栋只有学生千人左右,现在增至3300多人,来自全国28个省市26个民族。今天的嘎栋中心小学已是景洪市乡镇学校教育质量领头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育特色校,凝聚体现蒲公英行动理念的校园文化美育浸润窗口学校。
图13:嘎栋中心小学校门、壁画及校徽
图14:蒲公英主题雕塑和学校“一训三风”文化墙
图15~17:弟子规木刻壁画、校门马赛克壁画设计效果图三幅
图18:校门前学生生活壁画实景
蒲公英行动项目课题及乡镇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形成规模效应和产生社会影响,目睹勐龙镇中心小学和嘎栋中心小学的变化,城区学校景洪市第三小学书记、校长2025年初也找到蒲公英行动项目组,邀请吴尚学老师为学校设计校园文化,打造民族特色美育环境。景洪市第三小学原为允景洪镇中心小学,同时挂牌“刀美兰民族艺术希望学校”,是景洪市区唯一一所半寄宿制公办小学。根据该校“勤勉治学、至善至美”办学理念,吴老师全面进行校园文化设计。学校校徽设计以“美”字变体为多色彩条如叠加翻开的书,多色彩条代表多个民族,叠加的书表示学习阶梯;书的顶端像展开的兰花手,又似孔雀吉祥鸟,寓意学生被美与善托举展翅飞翔。学校的主体雕塑则是校徽的立体版,坐落于教学楼前的榕树之下。学校所有的建筑均以“美”命名:美德楼、美慧楼、美智楼、美艺楼……美不胜收的民族艺术必将在这里开出希望之花。
图19:景洪市第三小学校徽图、校园主体雕塑图
图20:蒲公英行动吴尚学老师向三小学生讲述校园雕塑设计
自2016年勐龙镇曼宛洼村小的校园壁画开始到2025年暑假,蒲公英行动项目组在西双版纳地区参与设计、相继完成了勐龙镇中心小学、勐宋完小、嘎栋中心小学、基诺民族小学和景洪市第三小学的校园文化设计和美育环境改造。这些学校秉持美育办学理念,美育浸润校园,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蒲公英行动好似播种机,将坚韧顽强的蒲公英精神种子播撒在民族民间艺术的沃土里,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艺术传承厚植人才,开创未来。
2025年8月3日定稿
作者 | 陈卫和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袁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