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周礼 感知中华文化之传承

编辑:千寻 发布时间:2024/2/18 17:18:17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龙年春节期间,入夜,以国宝“何尊”为原型的《何以为尊》灯组,光彩夺目的“凤鸣九天”“诗经风雅”“封神榜”灯组,闪亮于陕西宝鸡陈仓老街。现场举办的非遗展演和周礼灯谜等活动,让游客在游玩观赏中,感受周文化的魅力。

“周文化的核心是周礼,也就是3000多年前周朝的礼制。当时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今天仍在影响着我们。”宝鸡文理学院周礼文化传承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景红艳介绍。

记者寻找周礼留在这里的“印记”。

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宝鸡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春节期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人气不减,铸造精美的鼎、壶、尊、簋等青铜器物,让观众惊叹。

面对单逨为追怀父亲而造的单五父壶,人们感受到周人对祖先、长辈的尊重、思念;通过四十三年逨鼎上的31行铭文,观众可穿越时空,“聆听”当年周宣王要求时任监察官单逨恪尽职守、以身作则、秉公执法、明辨是非、公平公正的告诫。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宝鸡市文物局原局长任周方说,周人制礼作乐是将各种行为规范加以系统化,形成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从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日常小事,到祭祀、征战等国之大事,礼仪融入周人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周礼强调道德的修养,重视君子人格的培养,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有序的局面。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人们被教育做人要有礼貌,懂礼节,知礼仪,否则就是失礼。礼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任周方说。

千秋万载,周风流韵。古老精美的青铜器及铭文,讲述着中华礼仪之邦的深广源头。

岐山臊子面名闻关中,春节期间,岐山百姓吃臊子面时要先行泼汤礼,以敬天地祖先。“这个习俗被认为是源自周礼敬天保民的理念。”岐山县文旅局局长杨慧敏说,当地“无面不成礼”的习俗,婚丧嫁娶的很多程序等,都源自周礼。

近年来,宝鸡市积极开展以“传承周礼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干部群众遵守文明礼仪、提升文明素养,让周礼文化的优秀元素发扬光大。

在宝鸡,许多家庭都有家规家训。“孝”“友”“俭”“家”四个字是岐山县何家村苗家家训,教育后代要孝敬父母、和气友爱、勤俭节约、严教子孙。村民苗晓智说:“我们生活在周礼之乡,就要懂礼、知礼、行礼,家规家训就是传承给后人的做人做事准则。”

新华社西安2月17日电(记者沈虹冰 张京品 邹竞一 赵英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

  • 广告
  • 广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媒体爆料&招商合作)
0731-8558829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
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媒体爆料热线 0731-85588296 招商合作热线 0731-85588296 合作联系邮箱 1392289199@qq.com 投稿邮箱 igxnews@163.com]
[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3034186号-1]
Copyright ©2020 港湘新闻网 hkh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