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至18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围绕高水平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与省政府参事省文史馆员、头部企业负责人、院士专家和新经济组织负责人面对面召开了四场座谈会。
四场座谈会现场。图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尚文 摄
这番“全员加速”的姿态,映照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是今年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麦克风”递给企业家、院士专家等多层次群体,湖南统筹“外脑”“内脑”,广泛吸纳意见建议的考量不言自明。
观势定锚方能蓄力致远。针对湖南的“形势之思”与“发展之问”,参会代表们提出了哪些好想法与新期待?
观全球大势,
科技创新被视为重要突破口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变量和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赋予湖南打造“三个高地”的使命任务。“三个高地”之一,就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近年来,湖南始终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科技创新成为最活跃因素、最靓丽风景。
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7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万家,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901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第6、中部第一;填补国内空白技术200余项。
2024年9月13日,中车株机城轨事业部总成车间,工人在生产制造新一代智慧城轨列车。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然而,科技创新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它本身就具有发展性、动态性与变迁性,所涉及的资源、环境、制度等要素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湖南编制“十五五”规划,就是要以新思路、新理念、新视角,提出新玩法、拓展新模式、引领新发展,确保编制成果顺历史潮流、符合时代需求、满足国家需要。
聚焦科技创新这一主题,在新经济组织负责人座谈会上,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新提出,在“十五五”规划中,科技创新应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头部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彭华文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支持,构建产业研用良好创新生态;
在院士专家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校长黎湘,提出了前瞻布局新兴领域科技创新、打造高端协同创新平台、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三方面建议。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虽然大家的想法各有侧重,高水平开展科研攻关,高质效促进科产融合,似乎是湖南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看湖南省情,
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产业发展,是湖南编制“十五五”规划的重头戏。
梳理今年2月以来的公开报道,湖南省委主要领导通过赴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吸纳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意见,就是为了立足实际、对焦未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4月12日,小编发布的《在湖南,不是只有常德人讲“德语”》,讲述了湖南产业与德国企业“双向奔赴”的故事。
“德国智造”缘何扎根湖南?小编也给出了答案:更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丰富的产品应用场景……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湖南智造”备受海内外关注,侧面印证着湖南优势产业的强大实力,也进一步说明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优势转化为胜势”的紧迫性。
日前召开的四场“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参会代表们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湖南产业“上分”的真知灼见。
有的聚焦于企业转型升级——
湖南省政府参事、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吴金明建议,推进企业经营要素向 “新三要素” 组合转型,由软价值驱动和活劳动创造价值支撑。
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军表示,立足自身优势,聚焦产品、市场、渠道、资源,加快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有的着眼于产业生态构建——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志强建议,大力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引领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
湖南湘江新区,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研究院分析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在进行研发工作。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通讯员 唐晗博 摄
安克创新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希建议,构建“区域化+数字化”双轮驱动的供应链韧性体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在湖南产业新旧动能加速“换挡”的关键期,主动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刻把握时与势的战略自觉。
谋长远之计
今天的营商环境
就是明天的竞争力
营商环境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
尤其是当下,国际经贸博弈加剧,企业转型发展面临多重压力,努力营造宜人的生存土壤,不断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才能提振信心、鼓舞干劲。
前几天,小编看到一则新闻,标题为“我在长沙开公司,说实话一分钱没花!”
乍一看,觉得有点夸大其词。点进去发现,新闻的主人公李镓睿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先后获得了长沙市“柳枝行动”支持的20万元创业补贴资金,湖南湘江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工位三年免租、水电物业全面优惠等政策优惠。
“从0元起家,到公司估值2个亿”,这一“创业神话”,是湖南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热带雨林”的生动写照,进一步擦亮了“身在湖南、办事不难”的名片底色。
有人曾说:“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那么,围绕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现代生产要素保障等话题,参会代表们又提出了哪些“十五五”规划的编制意见?
小编梳理了一下,大致聚焦在创新体制机制和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
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田红旗建议,大力支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基地、中试基地等,打造“地空一体“智能网联交通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建议,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湖南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强化要素保障方面,湖南省政府参事饶育蕾建议,构建产业数字金融平台,优化金融工具适配产业升级,设立产业升级专项基金和制造业专项信贷额度,推动耐心资本支持科技创新;
湖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王昶建议,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相结合的专业队伍,构建未来产业孵化生态。
这些意见建议,围绕“国之大者”“省之要事”“民之关切”,极具含金量、含新量、含智量,为高起点谋划“十五五”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智慧支撑。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认真研究吸纳、做好成果转化。当“金点子”转化为“硬措施”,回荡的是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