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河灯

编辑:千寻 发布时间:2024/2/22 17:41:00 来源: 港湘新闻网

上元河灯,说到这个名词,可能大多数益阳人,包括老益阳人只怕都听不懂,但如果找到一个老学究,便马上就给你解释清楚了;上元,即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河灯,这里则要打住了,因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电影里看到的情节;荷花灯,莲叶灯,纸灯,这种灯都是一种点法;把这些彩色蜡纸扎的荷花、莲叶、纸船都做成盆状,然后在里面放上一截蜡烛点上,任其灯亮在早春的缓水中漂流,或蜡烛烧尽或纸船沉没,满河这样的河灯,像九天银河降落凡间,灯火闪闪,波光粼粼,其情其景,给人以无限的美思遐想……但是,过去益阳的河灯,却并不是这么回事,甚至,我们如今还难以想像,这里,还得听我细细给您道来;

益阳点上元河灯源于何时?现已无稽可考,一说源于唐朝,一说源于洪武(明初),但清朝至民国时期益阳点上元河灯,这却是有籍可考的,因现在还有许多老人经历过点河灯,益阳也曾有句老话;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而这个灯,自然是指晚上的灯(白天是虾子龙灯),其主要表现形式不是家里的灯,也不是满街的红灯笼,而是河灯。那么,益阳的河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灯”呢?我们都知道,益阳是竹乡,所谓河灯,就是用一截竹子,将其竹节打通,里面灌上桐油,上面用布做灯芯,点燃后将竹子埋在河边固定,所谓的“灯”,实则是一个火把。

但点这种火把则有讲究,沿河边的江水点一线,谓之曰敬江神,也就是敬水龙王,至于这灯点多少,原则上每户一盏,但这类事情是不要摊派也不须号召的,一般的都是每盏亮灌上八两(半斤)油,可这种事情岸边的居民一般不用动员,都是两盏以上甚至几十上百盏的,但第二线灯则要高于第一线,谓之曰敬玉皇,一般与第一线同等数量,这就是所谓的水中有龙王,天上有玉皇。但如果点上第三排,这便是“人皇”了,也就是挑衅对岸的居民“斗灯”,由于益阳市区长期以来都是以北岸人口居住为主,南岸为郊区荒野,故此,长期以来以来,益阳每年的上元节都只点两排灯,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益阳南岸的徐志谭好斗并主动挑衅才出现过斗灯的现象,斗过几年后,尽管徐志谭有钱且生性好斗,但终因南岸人烟稀少,况这斗灯主要是斗人气、比人手,钱还是其次。因此,老益阳城区有斗灯史以来,一直不曾出现过比较轰动有记忆的场面,远远不及两岸人口分布比较均等的志溪河与兰溪轰动,这里,暂借述兰溪1970年笔者亲见的一场斗灯来表述益阳的“上元河灯”:

(上图是兰溪与千家洲的地形图,两岸人口分布比较均衡)

1970年,是“文化大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年”,农村已经破了“四旧”,上年党的“九大”召开,全国各级政府都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原有的党委政府机关人员大多数都上“五七干校”改造去了,现有各级班子的领导成员都是经过“文革”“战斗洗涤”的“新鲜血液”,虽然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但经济生活却还是忒紧张,火柴、煤油、布匹,包括红糖白糖都要凭票供应,况且,这一年的春天也是奇寒无比,鸡蛋都冻裂了,尤其是正月十五这天,不但无月,还寒雨夹雪,烂路泥泞,但就是这天斗起了河灯。

挑战方竟然是人气、财力较弱的千家洲,傍晚7点多钟的时候,两岸分别点亮两排河灯后,千家洲那边居然在第三排的位置燃起了一堆篝火,这便是斗河灯挑战的信号,随着篝火的熊熊燃起,对岸千家洲的喊叫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火光里,可看到对岸孩童姑娘跳跃的模样。这种隔河的挑战,作为千年古镇的兰溪,自然是不甘示弱的,于是,应战的篝火也迅即点燃,并且,率先点亮了挑战的河灯。河灯的点燃,就是战场上的出招,只见对岸千家洲的男女老少迅速行动起来,火光中穿梭般的走动,霎时,河灯一盏盏的点亮了,不出半个小时,两岸便点上了千余个火把,不过,这个时段的火把都是以兰溪与千家洲为中心沿河上下游点亮的,下游到达了黄花岭村和玉兰桥。但半个小时以后,形势发生逆转;两岸的火把一路向西,直接往县城的方向发展,这被两岸人解释为;人往高处走,实则是演示给城里人看。

只见两岸的火光下人山人海,喊声震天,大多是呼喊本边的人制造火把。在阴冷的雪雨下,人们穿着木履,穿着蓑衣,走马灯似的往返于房屋与河岸,这时,各公社、大队的广播站也开响了;“天成垸的广大革命群众请注意;两岸的河灯战斗已经打响,请各供销社、代销点敞开供应煤油,社员们不要怕坛坛罐罐打烂,抓紧准备好木棍,篱笆桩,瓜栈、豆角芊,把烂布,烂帐子,烂衣服都拿出来,抓紧扎好火把,支援前线”。旋即,大喇叭里又响起了另一个人的声音;“各大队、生产队的武装民兵、基干民兵请注意;我是公社革委武装部张光发,我现在命令你们,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奔赴战斗第一线,我们的灯火,一定要压倒曹家河、风子塘、柘烂糊的灯,这是李家垅、叶家河、曹家垅人民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胜利是属于我们的,辉煌是属于天成垸人民公社的!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不用说,这是一场两岸“全民皆兵“的战斗,老幼病残齐上阵,在家清布条,削树桩,扎火把,扎好的火把被迅速赶运到几里开外的兰溪河边,然后,由民兵们蘸上煤油钉在河边点燃,就这么一个简单地过程,居然能使两岸所有的人都感到像着了魔似的,男女老少,在凛冽的冰天雪地里,个个兴奋不已,热火朝天,河边的火把像接力赛似的,一路西进,到半夜四点多钟时,竟然把火把点到了益阳市的三里桥,全程竟然长达三十华里,当郊区的全丰大队与对岸的泥湾垸大队大战时,由于喊叫声震天,上半的益阳市区人都被惊醒了,纷纷起来跑到河边看热闹,在寒冷的春夜里,虽然火光通明,喊声震天,但凌晨的寒江却显得玉镜般的平静明亮,那长达近三十华里的两岸河灯,每一盏都倒映在水面上,闪烁着神秘的亮光,这种壮观的气势,可说是益阳自明清赛河灯以来的一次最大规模,比赛的结果比较明显;兰溪所处的南岸这边灯火,无论是从数量也还是质量,都显得更加辉煌。

但这种辉煌却是用惨痛的代价换取的;至少半年之内煤油指标用完,夜晚点不成灯,而那些烂布筋、破布条,在衣不蔽体的年代,是极珍贵的家庭财富,打补吧,糊鞋底壳子,打草鞋,都是极难得的家用材料,今天的人不了解的是,那些烧掉的篱笆桩,瓜栈,豆角芊以及棍材,更是难得的煮饭烧柴,经过五八年的大炼钢铁与文革折腾,农村的烧柴已严重成问题,禾蔸子、茅草、草皮都被锄尽用来作烧柴,而点河灯所用的都是棒材与棍材,都是“十年树木”才能长成的材料,这一次斗河灯,不亚于一次起火的浩劫……但今天的人更不能理解的是;这种毫无价值的的斗河灯,为何他们要穷折腾?

这,就是益阳资江流逝的文化,具体讲,也是南洞庭湖的“圩子文化”,益阳自元朝以来,在资江的下游,大量的江西移民涌入,在受河流冲积逐年淤积的下游平原,由于土地肥沃,筑起数百个大小不等的圩子,圩子里的居民,都属于无政府管辖的生存状态,这些圩子,只要不遭灾,丰收一年足可吃三年,所谓“有得一年收,狗都不吃糯米粥”,但这种“有得一年收”的结局却是很难得的,原因是资江每年至少都要发一至两次洪水,而这些圩子每年都要经受一至两次家破人亡、一贫如洗的考验,人多圩子小,显然发不了财也难养活,但圩子大人口少,则无法抗拒洪水的涤荡,因此,这些圩子都有一个保证生存的最佳物资空间与精神文化,那就是齐心合力的与自然抗争、与人抗争。与自然抗争,地球人都能理解,但与人抗争,则是身处圩子以外的人难以理解的,自元明朝以来,资水下游就陆续围垦起上百个大小不等的圩子,而每个圩子都有数百上千人,这些圩子每年都要经历一至两次的洪水威胁,在洪水不断上涨的汛期,各圩子都能齐心合力自扫门前雪,全力防洪水上涨和蚁洞渗漏,因此,全圩子的人都彻夜守在大堤上,洪峰来时,更是拼死抵挡。这种与自然的抗争,人胜天不敢说,但人胜人则是肯定的,这时,如果哪个圩子抵挡不住洪峰的上涨溃堤,则水位迅速下降,其它圩子都得到了安全的信号,因此,在无法抵御的天灾面前,拼死保住本圩子的不溃,希望他人圩子的倒溃而获得安全,成了洞庭湖圩子文化的一种特色,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但时间马上就会告诉你;圩子文化并不缺德,不但恻隐之心的道德底线厚道牢固,甚至还能达到情深义重,因汛期后的救灾,是洞庭湖圩子文化的又一大特色,不但捐衣捐物,给牛送种,甚至还出劳动动力帮助筑堤挽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等于下次洪峰到来为自己树立的劲敌,但洞庭湖圩子文化中就是有这种江湖义气和主张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无论是从圩子文化的烧宝塔、划龙舟、斗河灯等一系列民俗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一点基本的道德准则,那就是要求;结果虽然是我赢你输的最高追求,但起点必须公平。

老汉 2015年二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

  • 广告
  • 广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媒体爆料&招商合作)
0731-8558829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
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媒体爆料热线 0731-85588296 招商合作热线 0731-85588296 合作联系邮箱 1392289199@qq.com 投稿邮箱 igxnews@163.com]
[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3034186号-1]
Copyright ©2020 港湘新闻网 hkh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