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数实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大势、针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而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方法,是党的创新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蕴含了“六个必须坚持”的道理学理哲理,充分体现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进而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深邃的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因地制宜进行“数实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实融合”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概括表述。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数实融合”。
因地制宜“数实融合”。根据国家颁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释义,数字经济是指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通俗地讲,数字经济的基本内容就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将以发展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产业进行系列化、品牌化的过程;产业数字化是将传统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进行计算机处理及数字化改造,进而达到提质增效的过程。而实体经济是相对数字经济而言的,其概念相对宽泛模糊,它建立在传统“三大”产业基础之上。理论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分属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子集),但实际上它们存在“交集”、彼此紧密联系且难以区分开来。“数实融合”正是为了扩大这个“交集”而提出的新方法,目标是让这两个子系统无限延展,最终求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大“同心圆”,从而达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数实融合”语境中,数字经济虽然包括数字产业化的内容,但更多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三大”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即产业数字化过程。实际上,数字产业化先于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又难于数字产业化。从国家整体来说,必须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发展,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另一方面要重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而对于各地来说,更要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进行合理布局。目前,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对传统“三大”产业的数字化才是“数实融合”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给当下各地聚焦发展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最新科学指引,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AI催生“数实融合”。近年来,以提高算法算力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突飞猛进。人工智能特别是近来AIGC的大热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人工智能发展催生AI经济的诞生。AI经济或将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角”。对传统“三大”产业的数字化需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集群的“同频共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如何“双轮驱动”、平衡协调发展,政府如何引导更多“独角兽企业”投资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是“数实融合”的要义,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这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有序、健康向前发展。
重视“数实融合”的“蝴蝶效应”。其实,“数实融合”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一个复杂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经济的一个微小“举动”都会撬动杠杆,给实体经济带来倍增的放大效应。例如,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催生外卖、网约车行业和共享单车市场的诞生,也带来金融数字化和数字金融化快速发展。可以预见,它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结合,将催生更多新兴产业和新兴市场。AIGC从20世纪50年代创作首支弦乐开始,已经历破土萌芽、沉淀累积,如今达到全面爆发状态,它将会不断催生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我们要高度重视“数实融合”的这种蝴蝶效应。在“数实融合”过程中,要敏锐洞察和准确判断哪些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哪些是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数字经济形态,从而合理预判、防微杜渐、引导数字经济健康良性发展。在“数实融合”过程中,推进正向性渐变、防止破坏性突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数字化驱动的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作者分别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研究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