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加坡德高望重的大德比丘尼,是一位耄耋之年却仍充满活力的写作者,她悲心宏愿创办了药师行愿会,她接任过《南洋佛教》月刊主编,担任新加坡佛总基金会副主席、佛教施诊所董事,创办药师行愿会……她就是能度法师。
《晴空 日月 朗照》(上、下册)是能度法师的最新文集。2014年,法师出版了一套五册共80万字的《一苇文集》。新版书稿作为《一苇文集》的续集,收录了法师自2014年至今的散文、随笔,共计50篇,超过20万字。书中以“影尘集”为名,共分为三辑,分别是充满日常生活记录和回忆的文章19篇;序文及教界历史溯源等特稿17篇;追思、缅怀师友的文章14篇。是个人生命历程的记录,也是难得的时代记录。
本书序言作者之一圣凯法师,是与书作者能度法师年龄相差40岁的 忘年文友,对能度法师的著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圣凯法师在序言中用洗练的笔触,为读者讲述了这位鲐背老人笔耕不辍的人生,让我们看到一位僧人的坚持、恬淡与认真,女性的细腻、内敛与丰富,佛教领袖的时代观察、责任担当 与期许,修道者的幸福有趣与解脱自由。十愿网编撰摘录如下:
能度法师《晴空 日月 朗照》读后感
清华大学哲学系 圣凯
2020年,能度法师出版《药师经讲记》,邀请我撰写“序”;我再三谦让,作为晚学后生,所思所 想不敢置于老人家的文前,强调只能作为“跋”。能度法师打来电话,不敢拂她好意,恭敬从命;后来,她又赠我一幅她的梅花画作,不甚诚惶诚恐!2024年3月7日,能度法师又嘱邹璐居士传来即将出版的新作《晴空 日月 朗照》(上、下册),命我撰文写序;盛情难却,翻阅新作,赞叹不已,以社会史、佛教史、修道论阐释能度法师作为世纪老人的日常生活、记录和心态, 以此“读后感”酬谢老人家的厚爱。
一、日常生活的社会史意义
《晴空 日月 朗照》一书的主题是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回忆,我作为一名哲学系出身的读者,却在书中读出时间的深度、广度和长度。时间是物体与生命运动的尺度;日常生活是一种历时性的运动,是“诸行无常”的场景展开,是万物显现、身体活动与生命资源的场域,彰显出时间、空间、关系、运动等缘起法。一般人的生命在日常生活里,被无声无息地侵蚀,无影无踪地消失了,最后以死亡方式斩钉截铁地告别了日常生活。于是,如何抵抗时间的侵蚀,成为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永恒的主题;如何对日常生活进行文学的记录、历史的记忆、哲学的抽象、宗教的超越,成为人类非常重要的任务和活动。
但是,能度法师不是一位普通的写作者和记录者,《晴空 日月 朗照》一书所收文章大都是她在2014年后写的。面对如此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清晰的记忆,很难想象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仍然充满活力,坚持观察生活、回忆历史、酬唱往来,笔耕不辍。首先,她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从广东到香港、台湾,1964年,应新加坡女子佛学院之聘,到新加坡教授佛学,今年刚好是狮城弘法六十年;她接任过《南洋佛教》月刊主编,担任新加坡佛总基金会副主席、佛教施诊所董事,创办药师行愿会。她经历过更多的风雨,拥有更为丰富和深厚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更为真挚和动人的情感,永葆一位佛子的天真;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写作实践,能够运用更为丰富和成熟的语言表达,细腻不乏深刻,感人而不粘滞,细致而不拖沓。
我在45岁以前也是热衷于写散文,出版了《禅心无语》等系列散文集;但是,随着行政事务的增多、学术语言的挤压,情感丰富、语言自由的散文写作日益远去。能度法师在鲐背之年,却能如此精进地写作,实在令人敬佩!如《疍家婆婆——董五姑》详细刻画了董五姑的形象:“她是疍家人,家里从事以木头船作水上运输工作;最难忘的是她疍家人特有的走路姿势,身体不是挺直的,也许是撑船、或住在船上蹲久了,影响身体的姿态,走路时总是上半身往前倾,臀部和腿在后面跟,觉得很有趣。她是曾师祖的皈依弟子,对三宝很虔诚,只要船到了高州,一定上岸来庵内礼佛及探望老师太,带些邻县的土产来供养;也带些篾织的玩具给我玩。老师太把她当作自家人,和她有讲不完的话,因为体谅她的生活匮乏,常让她带些物资回去。因此,她偶尔会住上三两天,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刻。”董五姑的身体形象、日常生活、佛教信仰情感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日常生活一方面是乏味的重复,另一方面则是不经意的“歧出”与发现;“歧出”会带来惊喜的趣味,发现则是一种能力,是让人在日常生活不会觉得无聊、寂寞的根本途径。能度法师无疑保持了一颗最童真的本心,才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如此多的趣味与意义。正如她在《难忘那美丽的雨后彩虹》文中开头说:“人生漫漫长路,有崎岖,有康庄,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风雨漫天,不时会遇到台风、飓风、龙卷风等黑风恶雨。而风雨过后,阳光灿烂,天空偶尔出现彩虹,给人安慰和鼓励。回首漫长的人生路,糅合彩虹、阳光和雨露,呈现出七彩斑斓、内容丰富的人生长卷,那是交织着阴霾与明亮的多彩多姿画面。”彩虹属于不可期待的“歧出”,发现彩虹的美丽颜色,并且在内心里生起感动与期待,从而突破暂时的阴霾,则是一种能力。
尤其在《千百年来的人鼠恩仇》一文中,细致地描述了自己遇到老鼠的生活:
曾在一寺院挂单,某次常住大众都因事出门了,偌大的寺院,只剩我一人看守。其他工作都不是问题,只是形影相吊,有那么一点点孤独感。因此,药石以后,门窗关锁停当,便进入寮房,闭门阅读;昏黄的灯光下,正进入状况,天花板忽然传来悉悉索索声!霍然一惊!小偷会不会从天花板进来?不会吧!掩卷细听,安静了不久,悉悉索索声再起,还有鼠辈吱吱的说话声,啊!原来它们都在天花板上;我反而安心了,反正天花板完好,它们下不来,就别管它,像平时一样读书、睡觉。
老鼠作为人类千百年来共存的动物,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伴物,其形象与破坏力令人厌恶;但是,如何与老鼠共生共存,是人类的非常重要课题。所以,能度法师的观察与叙事,则具有深刻的社会史与文明史意义。
同时,日常生活是在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2019年以来的三年疫情,成为《晴空 日月 朗照》一书非常重要的叙述主题。能度法师在2022年的《迎春絮语》文中专门描述了疫情防控的情况:
当 2019 年岁暮,疫情爆发之初,人们似乎不相信疫情的严重性,以为一般的土方法可以压制病菌的繁殖力;不同的国家、民族,都用自己祖先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抗疫。据媒体报道:选用传统草药者有之,用牛粪涂身者有之,喝牛的尿液者有之,也有用头虱药洗澡,或喝漂白水消毒等等,不一而足。直至疫情大爆发,确诊及死亡数字不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人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常洗手、注意自己与社区卫生。职场居家办公,学生家里上网学习,年长者尽量留在家里,无重要事不出门,以减少病毒交叉传染,才知道新冠的恐怖。于是或以封锁社区国门,阻止带菌者入境;也有为人身自由示威者,要求取消封城。疫苗面世后,当局呼吁人们及早接种疫苗,以抗病毒;有人踊跃接种,有人采取观望,并不积极响应;也有示威反对强制接种疫苗;莫衷一是,不知谁对谁错。疫情整年如此,压制后又反扑,一波又一波地闹。
疫情作为社会重大事件,也是日常生活的持续性事件,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全部。这些记录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会成为社会生活史的重要资料,值得人们回忆与反思。
本质上,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基本相似,阴晴圆缺、穿衣吃饭、喜怒哀乐……但是,日常生活背后的价值、视野、解释能力各有不同。如能度法师在《满城翠竹尽开花》中说:
花,让人联想的是芬芳、美丽和可爱;花能解语,人见人爱。而竹子开花,却令人心生恐惧。在我的记忆中,翠竹开花伴随而来的是灾难,是让人不堪回首的往事。翌年,枯萎的竹子尚未回春,新竹尚未长出来,竹林还是一片萧条,人们还在愁眉苦脸中生活,我离开了高州城。当时的我,对于这个生活了十多年、伴我成长的山城恋恋难舍,但我能做什么呢?只能含泪随顺因缘,默默祝祷,愿高州城的人民都安好。
在竹子开花的背后,看到一位老人对故乡的回忆与思念、对世间生活的同情与慈悲。
日常缝补的快乐、藏在味蕾里的乡愁、葡萄架下的蛇窝、旧居的芒果树,还有动物小朋友黑熊与迈克,更有古稀老人的感叹——祝愿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些细腻的文字呈现了一位世纪老人在经历过岁月沧桑后,仍然保持了美好的回忆、纯真的情感,体现出她超越的佛法智慧与深刻的反思。这些文字不是能度法师的个人日常生活史,还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社会史记录,更是一个时代最美好的心灵与愿望。
二、日常记录的佛教史意义
能度法师以丰富的佛教界交往、良好的记录习惯、清晰的回忆能力,在《晴空 日月 朗照》一书中保存了极其珍贵的佛教史资料。僧传和佛教史的撰写,都是依赖于碑铭、墓志、塔记等历史记忆材料。如唐代道宣法师在《续高僧传序》中说:
今余所撰,恐坠接前绪,故不获已而陈之。或博谘先达,或取讯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讨雠集传。南北国史附见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举其器略。言约繁简,事通野素,足使绍胤前良,允师后听。
道宣法师能够撰写成《续高僧传》,就是通过各种丰富的途径去收集资料,叙述高僧的生平与德行,为佛教的发展留下典范与历史记忆。
僧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在宗教信仰的观照下,皆呈现出一定的制度性的意义;同时,佛教作为长时段的文明,僧人作为佛教史的主体,僧传是佛教史的核心材料,也是佛教作为 “具体的”“鲜活的”“有血肉的”历史记忆的文明史展开。能度法师在2010年主编《新加坡汉传佛教发展概述》,了中法师曾赞叹说:“本书是从新加坡汉传佛教整体的立场,叙述百余年来发展的轨迹,非一宗一派之书,更非一山一寺之言。”佛教史的编撰,就是依赖于日常记录的积累。
僧传的撰写,一方面是行状、行述等生平的撰写,另一方面则是后人的回忆资料;在书中,《恩师上隆下锦澄真上人生平行述》属于前者,《慈云远去忆恩师》则更能呈现出师徒间的深情厚谊,体现出僧人作为“人”的真挚、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同时,在《慈云远去忆恩师》中提到:“2011 年,上人已九十五岁,我们一同去台湾出席妙云兰若的重建落成典礼,台北到嘉义,路途蛮远,坐在游览车上无聊,她就背诵经书,竟然能背道宣法师的《法华经弘传序》,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我坐在她后排,清晰听到,她竟然可背诵韩愈的《进学解》,好像背得兴起,命我和她一起背,如长篇的史诗《长恨歌》和《琵笆行》、《桃源行》等,我们就旁若无人的用粤语朗诵起来,有时还得她提示我。短篇如欧阳修的《秋声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等,她自己可以倒背如流。我们一块背诵了许多经书、诗词,一路上她很高兴,自得其乐,是非常开心的一段旅程。”可见,上一代僧人的中华传统文化造诣非常令人敬佩。
在《晴空 日月 朗照》一书中,对佛教界长老进行了很好的概括总结。如印海长老是“活到老、学到老、讲到老、写到老”,妙峰长老是“禅樵耕读”,星云大师是“不世出”,流畅的生平叙事、真挚的生活往来,让这些当代长老们的影像刻画得更加具体与真实;但是,她在写《南窗悲怆读遗篇——敬悼了中老法师》时,更多地融入师友情感。能度法师称赞了中法师:“虽身居高位,万人敬仰,依然毫无架子,还是东渡前那位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爱摆龙门阵、爱冲壳子的法师,让人乐于亲近。” 在《敬悼远藏老法师·忆二三事》一文中,能度法师记录了《金马仑三宝万佛寺重修碑记》《本道老和尚塔铭》的写作过程,特别提到:
既然答应了,就得认真去面对这篇历史性的文字。零乱的剪报,找不到头绪,上网找了些资料,又不能分辨真伪,还得请几位法师二度到小苑,厘清真假,审定没错才能用。因此,显得非常的郑重其事。一个多月后,我把初稿发给藏师指定那位联络的法师,并致函请他细读,资料千万不能出错。待他肯定之后,我再经多次文字修改,双方审阅后才定稿。最后正式交稿时,我又附上一函给该法师,内有“如果正式镌石,最后一次稿必须要让我校对。”(还特别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红线)交稿以后,就没有人再和我联络了。
塔铭文字因为繁简体转换出现错字,而出现一些错误;最后,“重造碑铭,弥补遗憾”。整个过程表现了老人对文字工作的认真,特别值得我们这些后生学习。
能度法师作为药师行愿会的创办人,不断地在《愿海》上发表她对药师行愿会的观点与期许。这些文章收入《晴空 日月 朗照》一书后,能够为后人了解行愿会提供很好的资料与路径。2015年,药师行愿会庆祝20周年,又逢《愿海》100期,能度法师撰写《晴空 日月 朗照》一文,她在文中总结了药师行愿会的特质:
20年来, 令我最欣慰和感恩的是:在药师如来座下,会内大众同愿同行,亲切如兄弟姊妹,气氛是充满和谐喜悦,像个大家庭般,大家彼此关怀爱护。希望今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呈现祥和气象,让我们的药师道场,永远净无瑕秽,没有权力斗争,没有营私结党;皈投药师如来座下,为学习谦恭忍让的品德,为学佛、修福、牺牲和奉献而来,无悔的付出,是为了把药师如来的大愿化成力量,服务大众,让人人都能生活在药师如来的慈光照耀中,得享现法乐 !
我相信这些文字对后人理解行愿会,行愿会自身继续发展,都有明灯般的指示作用。
《晴空 日月 朗照》一书保存了能度法师的师友传记、药师行愿会的历史,还有新加坡佛教的当代史料。如2020新加坡佛教施诊所五十周年金禧,她特别撰写了《杏林春满说当年——贺新加坡佛教施诊所金禧之庆》一文,很好地保留了佛教施诊所的重要历史;2018年,莲山双林寺庆祝开山120周年,她撰写了《欣逢重甲子 展望祝双林》一文,回顾了双林寺的开山与复原历史。从大陆到香港、台湾,从美国到新加坡,能度法师信手拈来,下笔成章,为当代佛教史的写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日常心态的解脱论意义
能度法师作为佛教界的前辈,奉献于佛教教育、医疗慈善事业、佛教文化事业,
药师行愿会庆祝25周年时,能度法师发来邮件,嘱我写文。故填词《鹧鸪天·贺新加坡药师行愿会廿五周年》:
毓秀钟灵度四洲,悲心弱骨化慈舟。一心誓奉药师佛,行愿三千救世忧。
廿五载,庆难酬,南洋遥望念悠悠。天涯万里寒梅赠,共唱清音法界流。
收后墨梅后,我又写诗酬谢:“耋耄童心浅墨痕,梅花一树放翁喧,冰清志远孤根暖,万里飘香满乾坤。”我们两位年龄相差40岁的文友,或许有点心心相惜之感吧!
我在能度法师的文字里读到一位僧人的坚持、恬淡与认真,女性的细腻、内敛与丰富,佛教领袖的时代观察、责任担当与期许,修道者的幸福有趣与解脱自由。《晴空 日月 朗照》一书封面上的文字:“山穷则赏树,水尽则看云,以平常心顺应外境,自会悠然自得”,能够代表能度法师的解脱心境。她在《千百年来的人鼠恩仇》文中,开示大家:
佛陀说法,常用老鼠譬喻无常,啃咬我们的生命。今岁值鼠年,又逢疾疫传播,提供给大家对鼠修无常观的机会。普贤菩萨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愿我佛弟子观鼠修行,省察生命的无常,不让光阴空过;多关怀大众,普结善缘,不造恶业,持咒、读经、修福,把功德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祈求佛菩萨加被,祝福全人类远离灾难!动物界平安吉祥!
智慧地省审无常世界,慈悲地面对天下众生,这就是解脱者的心态。我们无法一天24小时坐在念佛堂、禅堂,但可以随缘度世、历境炼心;日常生活成为修道的道场,日常心态中涌现出解脱者的境界。
能度法师在《人间重晚晴》一文中,描述了邻居的“老·病·孤独”、听觉失聪,向大家呈现了自己的生活:不速恶客的疾病、视力衰退、皮肤敏感、骨质疏松,最后表达了“感恩·知足”: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人生,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有什么好怨怼的。环顾邻居和朋友,我比下有余,真的知足感恩!健康的晚年,既然求之不可得,就退而求其次,自己能走动,生活能自理,夫复何求?虽然风烛残年,老病缠身,但能活到 80多岁,不管生活素质如何,不也让许多人羡慕吗?唐·诗人李商隐诗云:“夕阳无限好”;又说:“人间重晚晴”;都是在赞美黄昏和劝人珍惜晚年岁月。放开心怀吧,别让无多的来日空过;虽然还不能达到“四壁图书中有我”的境界,但有经书和电脑相伴,每天郑重迎旭日,殷勤送夕阳,忘掉疼痛,自我调适,让自己天天过得惬意,还是无限感恩!
所以,我们作为读者面对这些优美的文字时,在欣赏诗情画意、空灵的境界时,不要忘记了能度法师是一位鲐背之年的修行者。
作为晚学后生的文友,有幸曾为能度法师上一本著作《药师经讲记》写过一些文字。今年恰逢她的耄耋大寿、狮城弘法六十年,有幸拜读《晴空 日月 朗照》一书,承蒙她厚爱,嘱我写一点读后感;才疏学浅,不敢错失老人的善缘,故览大作,略叙所感,以表敬意。期待相逢期颐大寿,未来的善缘相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