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益阳一块公示残碑,看中国两个多世纪的禁鸦片

编辑:袁琳 发布时间:2025/9/12 14:45:01 来源:港湘新闻网

1.png(明清古巷魏公庙巷南面出口嵌镶在绿化墙围内的残碑)

2.png(拓片专家鲁新民拍摄魏公庙巷的残碑与拓片)

魏公庙巷南出口的嵌在墙上的这块碑,许多益阳文化爱好者都看过,也都解读研究过,还有许多人问过我;似乎都被难住了,难住的原因有二;一是此碑太残了,至少有多半不存。二是碑的基本概念不清;如谁立的?店东、煙匠是谁?煙是什么?为何要立?目的是什么?等等,总之,即使是全碑,读出来也是一头雾水,于是,只好放弃作罢,不了了之。

碑文;

湖南长沙府益阳县事直隶州用即补……

陈有宾、谢长泰、刘迪斋、罗怡茂、公兴、福宏茂等以蒙结恳……。在卷沐赏示泐石,诚恳日久玩生,公恳赏准出示……。住因店东拂意动辄挟忿生端,藉会滋事把持挟制,纠党……。……各前县讯明断结,不准各煙匠挟制停工,把持……,不得再藉会规,妄生异议,并将滋事之煙匠责…….讯明此案经历王杨各前县断令……。……次彭端峰等复敢藉会滋事,辄因该立……。……并不加以刑责,乃各工异常横……。……行给示泐石,为此示……。……店东指名具禀定……

右……

这段残碑文,老友拓片专家鲁新民就曾被一个字所迷惑;“煙”,这也是许多研究迷所迷惑的字,因老益阳有切烟的行业和习俗,且比一般手工艺有市场,平时切烟,过年边上切烟笋、明笋,很忙活的。故认为是“煙匠挟制停工”是切烟手艺人罢工以至闹出事端。其实,这是误解“煙”,古人对此概念分明;《说文·火部》:“煙,火气也。从火,垔声。烟,或从因”。煙、烟就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且与繁简无关,只是字体不同,就像“寿”能写出百余种一样。碑中的“煙匠“,老益阳的切烟行业则应是“菸匠”,过去我们常见;仓库重地,小心煙(烟)火,但绝无“小心菸火”,因“菸”,指“一年生草本植物”,指菸叶,是许多仓库储存货物。因此,残碑中的煙,应是大烟,即鸦片。

残碑中的鸦片,要想谈通这款残碑,就离不开鸦片的历史大背景和环境,其实,还在乾隆初年,东印度公司员工就偷偷把印度的鸦片运到广州,不过,那时不叫鸦片,而是植物罂粟。在中国,不过就是草药而已。但乾隆时期,即18世纪的中后期,却是欧美国家的变化翻天覆地,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全面发展,可说是一日千里、表象如蒸汽机带动的产业革命,包括在数学领域,概率论、微积分、数论、投影几何方面取得进展。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运动、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等,这些,国人懵懂无知,但作为统治者的乾隆,却隐约地觉察到,蒸汽机带来的这些必然会导致一场社会革命,是直接与皇室分权,因此,对于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机动力,包括自鸣钟、怀表乃至望远镜,一律排斥,责之为奇技淫巧。后来干脆回信英国;“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闭关锁国。

但对于东印度公司员工偷偷把印度的罂粟运到广州,却放任自流,认为反而可衬托天朝的先进地位,不过草药(罂粟)而已,《本草纲目》中称之为“阿芙蓉”。

但就是这个“草药“,与中草药的大麻相似,具有镇痛、镇静、镇咳、平喘、缩瞳、催吐、抑制呼吸、精神欣快、影响内分泌等作用 ,其效果比大麻更强烈。只是这种“草药“来到中国后,马上与中国的传统中医文化相结合,在通过制作成汤剂、水剂、丸剂、膏药、丹药的实验摸索之后,最终研究出膏、丹之间的结合体——鸦片。且还研究出用什么样的灯,什么油、用何样姿势吸食为佳,这就是罂粟在中国成鸦片的演化过程。

3.png(上图为罂粟在中国提炼成鸦片的过程,很快便被洋人学会制作并绘图)

鸦片这东西能成瘾,一下便成为社会的普遍的消费,自然价格也就望风而长,二十年过去,虽社会一片“康乾盛世”,但统治高层却明显地感到,白银外流厉害,财政吃紧。但乾隆廷议的却形成几派,禁烟,则有不禁、弛禁、严禁三种,乾隆中期多年廷议结论竟然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自种自产,杜绝白银外流。

乾隆年间虽自种鸦片,并发展为少数民族在南方山区种植,让山区农民富起来。一是杜绝不住鸦片的走私进口,因自种的鸦片远抵不上印度鸦片的提纯度,且根据英国人自己的记载,鸦片虽然被禁止贩卖,但只要花一点钱给主管官员行贿,被朝廷禁止的鸦片买卖就成了合法的,可以公开进行。二是在民间引发了经济问题,那就是吸食者成瘾,败光家产,引发家庭矛盾。

但封建专制因皇帝英明无错,自然不存在纠错机制,引进自种鸦片的决定也是坚持不变,但还是稍有通融,乾隆四十五年,朝廷禁止烟具的输入和贩卖。但这种禁令,实际中已经是一纸空文,因多数官员已经抽上了鸦片,有的还沉溺很深,

也就是说,鸦片就像癌细胞一样,附着在整个清朝社会的肌体,虽一直想摆脱,整个清朝都在这种“康乾盛世”的太平中,但国民、官吏都已上瘾,在吸食鸦片、禁烟、自产自种、严禁、缓禁中一直拖到清朝覆灭都未得到解决。

这种现象,拖过嘉庆年,再拖到道光年间,鸦片之害已经泛滥成灾,邓廷桢等人在奏折中还提出,鸦片流传内地,以致纹银日渐消耗,今欲力塞弊源,唯杜绝纹银出洋,是最为重要的,若能于从出之地,必出之途,实力稽查,俾汉奸夷人,估计没有什么伎俩可施,自可渐塞漏卮。

林则徐在请求禁烟的奏折中则更进一步指出;“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其实,此时的清朝何止是无钱无兵的困境?而是病入膏肓, 整个清王朝社会都已进入到癌症的中晚期。

但也有反对禁烟的,太常寺卿许乃济的奏则;弛禁主张既无损政体,又能防止白银外流。“不知觞酒祍席皆可戕生,附子、乌头非 无毐性,从古未有一一禁之者。且施禁仅属愚贱无职事之流,若官 员、士子、兵丁仍不在此数,似无伤于政体。而以货易货,每年可省中原千余万金之偷漏,孰得孰失,其事了然。”

这虽是残碑的社会背景,也是残碑的题外话,还是回到碑文上来推理综合分析;

“湖南长沙府益阳县事直隶州用即补……” 这句即指直隶州引用了益阳县此案的判例,且还作了补充加强说明,残缺的大意应该是;“此案体恤民情,重信守诺”十字,或是“瑶苗自产,不列禁例”八字。

陈有宾、谢长泰、刘迪斋、罗怡茂、公兴、福宏茂等以蒙结恳……。这句应是互不相识的上游经商户与贸易行,在益阳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后联合起来达成共识,恳请益阳地方和衙门,允许把“直隶州用即补”刻成这块石碑。

在卷沐赏示泐石,诚恳日久玩生,公恳赏准出示……。之所以要请大家知道这个案卷和批示,恐怕今后又忘记再发生此事端,因此,公开恳请益阳地方准许此碑立于此处,后面应是冒犯原谅的谦虚话。

住因店东拂意动辄挟忿生端,藉会滋事把持挟制,纠党……。此事发生的原因是“店东”(是上述蒙结人的称谓),为益阳的收货方违约不收货,且还把被官府和民众干扰和冲击的火气发到送货人的身上,要求前次送货人赔偿,因为这是协会的规定,并还有家族社会群体的闹事。

各前县讯明断结,不准各煙匠挟制停工,把持……,其实,这个问题以前曾多次发生, “煙匠”(此处为官府的称谓,还是指店东),县衙也曾多次判决断结,规定益阳煙匠不得以停工拒收,并以压级把持价格生事,为难送货方。  

不得再藉会规,妄生异议,并将滋事之煙匠责…….  自然,也不准煙匠借协会的规定拒绝收货(过去,老益阳的九宫十八庙等行业协会,几乎都有会员不得沾染鸦片的处罚会规) 还多次判决对煙匠的追责和处罚。

讯明此案经历王杨各前县断令……。只要问明这个案子的判定,所依据的都是王法,即乾隆四十年(1772)知县的王钟华的判决和乾隆四十二年知县杨方大的判定。 

次彭端峰等复敢藉会滋事,辄因该立……。这次煙匠彭端峰等人又因此犯前面煙匠的错误,本应立案重判。

并不加以刑责,乃各工异常横……。但考虑他们这之前遭到的冲击和损失,且冲击闹事的人异常横蛮,考虑他们所遭受的磨难,故不再对他们追刑加责。

行给示泐石为此示……。但当地市民路人的违法之行,特刻泐除这块石碑公告,市民路人不得再有此闹事的行径。

店东指名具禀定…… 至于这碑中点名的店东彭端峰等人,刻碑前曾向他们告知,亦遵求了他们的同意。

右…… 为行文结束语,一般是“右谕通知”或“右仰告示”,过去行文是由右至左竪写,相当于今天“以上内容”的意思。

后面残缺部分,则应是上十名以上的落款人,与立碑的年、月,由于碑残的厉害,就只好去逻辑推理了。

4.png(民国县志记载;清末民初,军阀割据之时,更有在鸦片的生产消费过程中加税的劣行)

民国《益阳县志》特税栏目记载的更详细;“益居沅、湘之中,为云贵、辰、沅、宝庆各种煙土经过之地。清末民初才开始起征煙税。光绪三十四年民政部收“土膏店铺凭照捐”,等于国家公开宣布鸦片种植生产合法。

这里,我们再来分析益阳这块残碑的历史环境;

首先,益阳人,包括湖南的官府都是比较看重上游山里人的,益阳人不必说,自然是更敬重上游人,这从给魏公立庙就可看出,他们客观上也是大码头水运商业文化的衣食父母。

其次,是对鸦片的认识;官场还停留在“杜绝纹银出洋”的认识上。所谓“禁烟”,实则是为了保护其统治地位的生存运行,并不是目的。而社会上的老百姓,尤其是许多吸食者的家庭,已经对鸦片深恶痛绝,许多家庭已被弄得家破人亡了,而真正禁鸦片的是民间,被中所说的“藉会规,妄生异议”、“纠党”、“各工异常横”,都是说民间家庭、家族乃至民间组织的抵制。

其三是,当时益阳的鸦片加工技术已经很高,上游经商户只能运原材料或半成品到益阳加工。要经过益阳煙匠的提炼加工,才可生产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产品。

其四是,益阳加工鸦片的作坊包括烟业协会经常受到社会老百姓的冲击,甚至因鸦片把家庭伤害得太厉害,出现死人停尸在作坊和烟业协会闹事,煙匠作坊不得不经常停收上游送来的原材料。但上游原是响应朝廷的自种生产,且种植前与益阳煙匠作坊签定契约,经一年多的培育生长和收割加工,今送货来了,你这里却因有人闹事或社会反对声高、并以会规要求而不收,这道理无论讲到哪里都是说不过去的,因此,发生诉讼,自然每次官司也都赢了,这其中最早的赢官司碑中记载的是乾隆四十年(1772)知县王钟华的判决。

但这块碑是立于何时呢?这里,便要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了;

首先,这块残碑因埋在泥土中看不出风化的年代,社会历史却可确定不可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道光年间,因这时期“长沙府益阳县事直隶州用即补”和立此碑均不合时宜。同样,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都因此被烧,立碑也不合适宜。且两次鸦片战争由于战败,鸦片不但没禁止,反而扩大了进口量。但同治年,尤其是太平天国覆没,而社会有吸食鸦片的市场,于是,在洋务运动兴起之时,契约种植鸦片的事情也就重新启动了,其原因还是初衷的抵御白银外流,用国货抵制洋货。但国内老百姓反对鸦片生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于是,便又发生了煙匠拒收、不得不诉讼的现象,这时间应该是同治末、光绪初年的样子,即1875年。最有说服力的还是;魏公庙建于同治七年(1868),此时已经是江湖闹市,而公示碑立在这里才有价值和意义。

其次,陈有宾、谢长泰、刘迪斋、罗怡茂、公兴、福宏茂等之所以要立这块公示碑,其目的并不是公示煙匠作坊的违约不守信用,而是告示市民不要“藉会滋事把持挟制,纠党闹事”,自产自销包括制作鸦片是合理合法的,这似乎更应该是官府和煙匠的立场。

其三,这块碑应毁残于1941年,时年新任县长王秉丞重新规划整理益阳的麻石街,此处新命名为永清街,而王秉丞本人也对鸦片嫉恶如仇,毁掉这块碑在必然之中。

从乾隆四十年(1772)益阳第一次抵制鸦片的诉讼判决,到光绪初年(1875)立此公示碑,益阳经过百多年的抵制鸦片生产, 但又通过“各前县讯明断结”,官府始终都是维护上游烟农的生产利益,自然,也维护契约的合法性。因这个时期一直未认识到鸦片毒素的严重性,上至皇家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并不知道鸦片的危害,以至于整个民族陷入毒瘾中不能自拔。尽管一首波兰儿歌已在世界传唱;“吸毒成瘾家境危,败家毁业路难归,瘦骨嶙峋遍体痛,生不如死悔莫追。”可国人却没把它作为毒品形成共识,直到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鸦片的种植生产和争吵反复才宣告结束。

作者 | 邓亚龙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

  • 广告
  • 广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媒体爆料&招商合作)
0731-8558829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
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媒体爆料热线 0731-85588296 招商合作热线 0731-85588296 合作联系邮箱 1392289199@qq.com 投稿邮箱 igxnews@163.com]
[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3034186号-1]
Copyright ©2020 港湘新闻网 hkh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