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湘新闻网7月20日讯(通讯员 雷婷)从桐柏山、赊店古镇一路北上,茶路入洛阳。今天,万里茶路中国行2025毅行团队走进了两座相距不足一公里的会馆——山陕会馆(万里茶路博物馆)与潞泽会馆(洛阳民俗博物馆)。它们像一对镜像地标:一个代表晋中商帮,一个代表潞泽商帮;一个向西,一个向东;一个以“茶”立馆,一个以“俗”见义。一公里之间,却浓缩了万里茶路在洛阳的全部兴衰与烟火。
山陕会馆:300年不落幕的“晋商总部”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清代更是万里茶路上的重要陆运枢纽。据史料记载,清末仅南关一带的山陕商号就达数百家,可见当年茶叶贸易的繁荣程度。
作为晋商与陕商的核心联络枢纽,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等地区的山陕会馆,地理分布与茶道节点高度重合,通过商帮文化、茶道文化与地域民俗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符号,也多处呈现着与茶祖炎帝的文化关联。
晋商、陕商在开辟茶道时,常以“承继茶祖遗风”自勉,将茶祖视为“茶路开拓者”的精神象征。他们将原属江南、荆楚的茶祖信仰带入北方,据说,河南山陕会馆的祭祀活动中融入“茶祖祭”,将茶祖与关公(晋商保护神)、财神并列,形成“三圣共祀”的独特仪式。一些山陕会馆的建筑、碑刻、文献中隐含了大量茶祖文化的传播痕迹。
洛阳山陕会馆(宋小平 摄)
洛阳山陕会馆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5000余平方米,是山西、陕西商人"通商情、叙乡谊"的重要场所。现存琉璃照壁、舞楼、拜殿等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保存完好。馆内清代碑刻记载了协盛玉、大聚隆等茶商商号的捐资记录,印证了茶叶贸易的繁荣景象。
在长夏的蝉鸣声中,毅行团队站在洛阳山陕会馆的戏台下仰望。1875年,这里或许正上演着《关公单刀会》,台下坐着风尘仆仆的茶商,他们腰间别着算盘,怀里揣着武夷山或安化的茶样。如今则不复当年的人声鼎沸,仅有几名游客躲在屋檐下纳凉。两个时空便在此刻的会馆里奇妙重叠。
洛阳山陕会馆正面(宋小平 摄)
戏台两侧的房间在近几年已被开辟为万里茶路博物馆展区,通过丰富的实物展陈,系统展示了这条横贯亚欧的茶叶贸易之路。从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展览详细呈现了沿线产茶、加工、转运、销售的分工体系。馆内珍藏的通关文牒、商队秤砣、茶具等文物,生动再现了当年驼队、马车、船只等多式联运的交通场景。
万里茶路博物馆中的茶道路线(宋小平 摄)
可喜的是,山陕会馆的文化价值正在与现代茶产业深度联动,通构“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模式。而就在山陕会馆的周边,结合其它的茶道遗迹(如古码头、茶栈遗址),一批“茶贸文化体验区”正破土而出,渐次成长。
潞泽会馆:15年众筹出的“潞泽CBD”
明清时期,晋商垄断了中俄“万里茶道”,从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采购茶叶后,经水陆转运至洛阳,再通过陆路或黄河水运销往西北、蒙古及俄罗斯,潞泽会馆在此过程中扮演了“中转站”与“信息中心”的角色。晋商文化强调“诚信、勤俭、重义”,而茶文化中的“和、静、怡、真”与之高度契合。潞泽会馆的建筑装饰(如木雕、砖雕中的茶事图案)、商帮规矩(如饮茶待客的礼仪)及日常活动(如茶叙谈生意)均渗透着茶文化的元素。
潞泽会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潞泽会馆由山西潞安、泽州商人于清乾隆九年(1744),众筹35668两白银修建,历时15年竣工——乾隆年间,3两银子够8口吃一年。其初为关帝庙,后改为会馆,现为洛阳民俗博物馆所在地。这座占地15750平方米的建筑群采用典型的中轴对称布局,现存舞楼、大殿等主要建筑。其精湛的木雕、石雕工艺,展现了晋商雄厚的财力与审美追求。
在明清时期,潞泽会馆不仅是茶叶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是晋商经营盐业的关键据点。史料记载,豫西地区半数以上的食盐都由晋商从运城贩运至此,再分销各地。而返程的商队则满载洛阳采购的茶叶等货物北归,形成了“盐去茶回”的循环贸易模式。
作为近代洛阳与晋商有关的重要遗存,潞泽会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万里茶路历史发展的产物。
设立其中的洛阳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着中原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通过“文物展陈+场景复原+活态展演”,将茶文化融入民俗叙事,让观众直观感受“茶在民俗中”的生活逻辑,成为解读洛阳民俗的“文化密码”。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东西两市”中已有茶肆、茶坊,市民“晨起饮茶”成为日常。《东京梦华录·洛阳卷》补遗提到,唐时洛阳“里巷间多设茶炉,老幼围坐,煮茶闲话”,茶俗从贵族雅玩转向平民生活。清代《洛阳县志·风俗志》记载:“婚丧嫁娶,必设茶案;邻里往来,先敬茶汤。”茶从饮品升华为“礼俗载体”,贯穿人生礼仪与社会交往。新中国成立后,洛阳茶俗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如茶馆增设评书、戏曲表演),成为城市文化符号。
洛阳民俗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洛阳民俗博物馆中的茶文化,是中原茶俗“生活化”“仪式化”的典型缩影。不过需说明的是,当前馆内展陈以豫西地区民俗文化为主,若需系统了解茶道历史,仍需前往邻近的山陕会馆(万里茶路专题博物馆)参观。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