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小时候玩的手影可以这么酷!近日,北京30岁的小伙王克,因为精彩的手影舞表演出圈,他把节奏感十足的手指舞与手影表演相结合,演绎出了创意十足、生动有趣的光影故事,短短十天,吸粉近百万。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自己练习手指舞7年了,还曾登上央视舞台。最近,他突发奇想把手指舞与手影表演相结合,创作了手影舞,“其实才刚刚开始尝试,未来能加入的新元素还有很多,我想继续努力,让中国的手指舞走向世界。”(3月4日扬子晚报)
2018年3月,人民日报推出了一段短视频,视频内容是一群人民日报的年轻人直播起了“手指舞”来给中国点赞。视频一经播出,就引起网友们争相点赞评论,称其尽显年轻化!“手指舞”万花筒的视觉效果,使得网络上刮起了一阵学习“手指舞”的风潮,一时间,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戏曲、小曲儿,都有了自己版本的手指。由于“手指舞”表达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表意也较为简单,“手指舞”并没有像人们跳“科目三”那样一时火起来。
2月18日,王克发布的手影舞作品——《大笑江湖》火了,“这首歌里唱的是侠客,侠客出招需要快,我平常练手指舞的手速刚好可以适配,于是我就设计了几个轻功动作,又用手模拟了场景变换,唱了几句歌词。没想到视频发出来后流量很大,几天时间在抖音上的播放量就达到4.6亿。”6天后,他又发了手影舞作品——《西游记》,师徒四人依次登场,活灵活现,伴随着耳熟能详的歌曲,一下子激起了很多网友的童年回忆,又一次登上抖音热榜,收获全网点赞。
看王克最新的作品,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借助光影艺术模拟出动态小人,演绎连贯的剧情。王克也表示,在北京也经常能看到皮影戏,也算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舞种碰撞出新的火花了。
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碰撞融合,能够有效促进传统艺术的设计更好地面向当下、面向大众。“手指舞”的动作技巧和表现形式上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它与传统艺术的融合,能够让传统艺术更加年轻化,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碰撞融合,符合了现代民众的需求,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更加丰富多彩,能够赋予传统艺术现代化的主题价值,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这也再次让人联想到“科目三”。当有人感到“科目三”烂大街的时候,2023年12月21日,杨丽萍团队在平潭表演《孔雀》结束后,全员跳起了网红舞蹈《科目三》,与其优雅的舞蹈形象产生了强烈对比。新媒体调查公司对1900名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杨丽萍团队跳《科目三》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尝试。78%的观众表示,希望在保留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艺术家可以适当吸收流行元素进行创新。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当前文旅消费的新蓝海,着眼点正从以往旅游度假的生活,拓展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现代人的整个生活,包括工作状态的生活和居家休息的生活。围绕人的生活方式转变做好供给侧的改革创新,才能引领更宽泛的文化新消费,这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不满足于单纯的游山玩水,80.55%的受访者认为“文旅”不仅在“旅”,更在“文”,文化体验能增强旅行的获得感。
以流行文化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找到共鸣点,提升大众的审美体验,促进不同文化门类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王克用一双手演绎《西游记》创作的“手影舞”表演惊艳网友,杨丽萍团队跳出《科目三》新境界,这或许会给当下的文旅消费带来新启示。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宝藏丰富,我们可以结合现代需求,从中挖掘出更多促进文旅消费的内容来守正创新。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郑亚莉建议设立“中国工匠日”,助力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其实,我们不仅需要经济工匠,更需要文化工匠。正像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