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高速上空,无人机警务巡检系统如鹰隼般盘旋,精准捕捉每一个路面风险;武汉至十堰的“空中巴士”航线划破长空,将原本4至5小时的地面行程缩短至1小时;长三角地区,正在细密编织一张覆盖通勤、物流、文旅等多场景的“四小时低空产业圈”;上海与江苏昆山之间的跨省“飞的”航线,即将投入运营……千米之下,一片曾被忽视的低空领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这场关于“天空之城”的角逐,各地都在积极布局,抢占发展先机。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不沿边、不靠海的湘鄂两地如何携手唱好低空产业的“重头戏”?7月27日,2025湖南(国际)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产业博览会首场专题推介会在湖北武汉举行,为两地共同开拓低空经济蓝海指明了新方向。
(图片来源于湖南国际通航及低空经济博览会)
一湖分南北,湘鄂共生辉
“洞庭连荆楚,一水共湘鄂”。湖南与湖北这对长江中游的“双子星”,自古以来就有着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
从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到近代的“两湖书院”文脉相连,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时期航空工业布局,两省始终保持着特殊的兄弟情谊。
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新时代结出了丰硕的协同发展之果。作为湘鄂两省的生态屏障与经济动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就是最好的见证。
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湘鄂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8年,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湘鄂两地建立起助推洞庭湖生态环境联动治理和绿色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开启了跨区域生态治理的新篇章。
(洞庭湖资料图)
在联席会议的推动下,湘鄂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2019年,洞庭湖区总磷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41%,接近Ⅲ类水质标准;2022年第四次联席会议上,两省集中签约了1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89亿元;2025年,湘鄂边五县市区(石首市、华容县、安乡县、君山区、南县)召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发展研讨会,审议通过《南县共识》……从生态维修到产业协作,从污染治理到文旅联动,一项项务实合作不断夯实着湘鄂协同发展的基础。
如今,站在低空经济这一新兴赛道面前,湘鄂两省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合作空间,过往两省的历史积淀又将如何转化为新的发展动能?
(资料图)
产业深融合,共拓市场蓝
7月27日的武汉,热浪中涌动着别样的热情。距离2025湖南(国际)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产业博览会开幕仅剩两个月,这场湘鄂“空中约会”来得正是时候。
现场近150位来自湖北、湖南两省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商协会代表、运营商及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翻开中国地图,湖南与湖北就像一对“空中邻居”。长沙到武汉的直线距离不过300多公里,这个距离,正是低空飞行器最理想的“舒适区”。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契合,让湘鄂两地的合作前景显得格外明朗。但这份“前景”究竟能释放出多大的能量?
(2025湖南(国际)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产业博览会首场专题推介会)
推介会上,湖南省低空经济协会会长余首超用一组对比道出了答案,“武汉手握光电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硬科技’王牌,湖南则在航空动力、工程机械、北斗应用等领域独具优势。”他指出,“当科教重镇的创新基因遇上改革试验田的开拓精神,这条低空经济新赛道必将被我们蹚出一条康庄大道。”
湖北省低空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易建尧则从地域协同的角度表达了同样的期许,“湖北与湖南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他表示,湖南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已创造12 项 “全国第一” 的突破性改革成果,更在通航机场建设、低空经济采购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期待与湖南在各种运用场景、低空航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2025湖南(国际)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产业博览会首场专题推介会展示区,观众正在了解产品)
据发布会披露的数据,湖南已建成12个通用机场,2026年至2035年将继续推动建设57个通用机场,预计今年湖南省低空经济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湖北更是明确提出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到 2027 年全省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倘若湘鄂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产业资源上实现互补、在改革经验上实现共享、在应用场景上实现共建、在市场开拓上实现协同,定能取得“1+1>2”的协同效果。这种深度合作不仅将提升区域竞争力,更将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而即将举办的2025湖南(国际)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产业博览会,正是推动这一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
(2025湖南(国际)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产业博览会首场专题推介会展示区,一款来自湖北的无人机)
“湘”约博览会,共话苍穹路
湖南(国际)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博览会何以成为湘鄂共拓低空经济的“黄金平台”?
2021年,首届博览会一鸣惊人。签约46个合作项目,合同金额达208.6亿元,现场交易2.2亿元,意向成交31.5亿元的成绩单为湖南低空经济按下加速键。
2022年,博览会国际范十足。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326家通航领域相关企业云集湖南,417.6亿元的合同金额较往年翻了一倍、3.06亿元的现场成交订单,40亿元的意向签约金额,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低空经济的活力。
2023年,博览会迎来质的飞跃。21个省市联动,24.1万人次的观展,18场专业论坛的思想碰撞,3万专业观众的深度参与,4亿元现场成交、110亿元合同签约,见证着产业生态的成熟。
三届耕耘,硕果盈枝。累计吸引超千家优质展商,带动700余亿元产业投资,助力湖南低空经济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首届湖南(国际)通用航空产业博览会开幕式现场,图片来源于湖南国际通航及低空经济博览会
带着浓郁“湖南特色”的低空博览会,既让企业收获了沉甸甸的合作订单,也让观众近距离触摸到了最前沿的科技脉动。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为今年博览会的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沙市会展办副主任罗庆龙在介绍今年博览会亮点时特别提到:“‘中部低空协同展区’的创新设置,将为湘鄂两地的产业供需提供更多可能。”这个特色展区不仅是一个展示窗口,更匹配了实实在在的“最优政策包”——湖南100亿元产业基金、用地审批优先通道等,为两地企业深化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博览会依旧保留“动+静”的双展模式,即静态展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设六大主题展馆,涵盖制造、运营、服务全链条;动态表演则在株洲芦淞机场呈现直升机应急救援等实景演练。论坛活动聚焦前沿趋势,包括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及安全监管、应用场景等专题交流;供需服务高效精准,通过“会展+产业”模式促进项目签约;服务保障精益求精,依托智慧化平台和全方位宣传,为参展商提供便利。
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在这场金秋九月的盛会上,湖南的改革创新精神遇上湖北的智能制造实力,必将谱写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文/港湘新闻网 龙敏 孙慧)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