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的书籍收藏大家“爱书一生”给我发来微信,并随后发来一张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版的《湖南地理志》·第五钢,市县志略,专名介绍了营长坪的来历,“相传关公驻兵处”。
2021年,笔者与朋友一行采访黄忠祖墓时,曾专门请灰山港镇文化站长高文广作介绍,并由其镇志主笔丁松柏,苦竹溪村主任丁秋莲带到实地观察,言语中曾扯到过“营长坪”。但由于当时的主题是黄忠祖墓,对这个已经不使用的“营长坪”不曾多想,也没有详细了解。今被“爱书一生”问及,只好勉强答复,知道一些。
所谓“知道一些”,是因为我写关羽在益阳的三国故事近二十年,走访关羽在益阳活动的传说、遗迹数十处,已基本梳弄整理出关羽在益阳的时间和线路图。故此,便文字答复“知道一些”。但唯独这个“营长坪”,在各类传说、史志中却未提及过。虽在采访黄忠祖墓时,言谈中提及过“营长坪”,也没把它与关羽联系起来。只当是此地曾出过一名营长的小官,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了不起,便把出生地叫成了“营长坪”,却不曾与关羽的字“云长”联系。今看到《湖南地理志》历史上的介绍——“相传关公驻兵处”。营长与云长同音,被益阳老百姓叫成了“营长”。
老益阳人大多熟悉关羽在益阳的故事,清末民国期间曾有126处关帝庙,但因为对关羽的故事讲的多,也太熟悉,就像关羽是本地人似的。可多数人又不识字,听书传承便不免语言本地通俗化,千多年下来,多数老百姓便对关羽产生了三个误解:一是关羽所封的“汉寿亭候”,理解为在邻县汉寿当过亭候,而不是汉朝的 “寿亭候”;二是关羽华容道放曹操,也是理解为邻县华容县关羽报义放走了曹操,不知曹操没过长江,而是在江北监利县西南路面的“华容道”;三便是关羽的字“云长”,云好解,但“长”则为多音字,常使用的则读(zhang),如军职官职,长兄长姐等,益阳话“云”与“营”同音,关羽初到益阳时,官称为“汉寿亭候”,老百姓认为“亭候”比县令小,县官一般是团级,下面的级别便是营级了,便称关羽为“关营长”,像军、师、旅、营这些字眼,读书人理解为军队的动态,但老百姓则理解为军队的级别,因此,说关云长为关营长也就好理解了。
关羽到过灰山港的黄忠祖母处,这不仅有当地的传说,也有史书的记载,更有地名为证。但时间则不是关羽益阳“单刀赴会”的建安二十年(215),而是早于这之前。事实上,早在赤壁之战前,刘备投奔刘表时,蜀军就在益阳这一带活动,因此地当时属荆州管辖,是刘表的地盘,刘备寄人篱下,不得不在南洞庭一带寻找地盘伺机自立,现今沅江县城的“昭烈古城”遗址与关羽的“关公沙嘴”以及益阳的诸葛井,关羽在沅江、益阳训练水军,都是早碧津渡“单刀赴会”七八年前的事情。
1991版《益阳县志》大事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驻兵益阳。”
明朝的《明一统志》与嘉庆版的《沅江县志》记载的现今划为资阳区张家塞的“乌龙寺”,也是后来改称的“卧龙墨池”,即诸葛亮洗砚处,都是蜀军在赤壁战之前就在益阳活动遗迹的记载。
但这里的“营长坪”则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情。为彻底弄清营长坪的来历,我们不妨结合蜀国代表人物刘备与益阳有关的时间和地名来进行考查分析:
表中可看出: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不得不与孙权联姻并暂借荆州立身落脚。荆州之所以是“借”,原因是这之前刘备被曹操打得无处立身,不得不投靠孙权,并靠东吴出钱出力打败了曹操。刘备虽在乱中巧取了荆州,但道义上说不过去,只得用“借”来缓解吴蜀的紧张局面,借条中写有“若取益州(今成都)后即归还荆州”。但要取益州也并非容易,因益州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备旧部多为平原兵马,只有在长沙收编的黄忠部才算丘陵部队。因此,在建安十四年,便秘派黄忠以及魏延等三万兵马在益阳一带进行山地作战训练,今益阳、桃江一带的几处“寨子仑”便是黄忠练兵扎寨之地,为此,黄忠不惜把母亲也接到益阳居住,其母病逝在益阳,安葬在今灰山港苦竹溪的山上,今墓还在,但山改成苦竹山,传说原因是黄忠爱射箭,箭竿多由竹子制作,该竹又称箭竹,黄忠因射箭成名将,却连累母亲死在益阳,于是,所种的竹子便改成了“苦竹”,而山上流下来的这条溪,便称“苦竹溪”。
黄忠在益阳训练山地人马近三年,在建安十六年底,由刘备,副军师庞统、黄忠等军部人马从益阳前往四川,由于是刘备亲自出征,诸葛亮、赵云、关羽等多赶来送行,而其中一个礼节便是黄忠拜告黄母祖墓,诸多将领也不得不上山跪拜,传说此时刘备也要涉溪上山,却被黄忠拦住,理由是;你是帝王之命,我母亲受不得您这样的大礼,反而会折福不安,于是,便拦下刘备在溪边点烛焚香遥拜成礼。
刘备、黄忠等入川后,刘备遥拜黄母的溪边,孔明要关羽留守,安排建一座石桥,名曰“跪香桥”,一是为刘备日后成帝业造势奠基,二是安抚黄忠,要他死心塌地辅助刘备。此墓此桥,历届益阳县志均有记载。
(跪香桥长6.5米,原桥面5根重达5吨的石条,目前仅残存两根)
而“营长坪”则就是这一带的溪坪了,此处原属灰山港镇,现属牛田镇罗家塅村,之所以叫营长坪,来历简单;即关云长在此与刘备送行、礼拜黄忠祖墓,并扎营在此修墓建桥。
但“营长坪”何时消逝的?对此,老汉专访了桃江的三国迷,对黄忠祖墓深有研究的学者,也是当地退休的原大桥党委书记高端阳老先生,高先生开始网谈时也不知道“营长坪”,后见面谈才逐步开朗明了:就是我们这里的“上马石”与“卸甲山”,关羽来过这里我们都知道,所谓“上马石”,即关羽在此上马的地方,现还是牛田镇的一个村名,而卸甲山,则是关羽在此拜竭黄母墓须换孝服而卸甲的地方,现是罗家塅村的一个组名。说这里是“营长坪”,关羽修桥人马驻扎在此,与《湖南地理志》所记载的位置相符,可说名副其实。
位置确定了,但为何又消逝不用了呢?查益阳的历史,这就只有元朝了。营长坪,这在元朝期间,可是个犯大忌的事情,元朝期间对汉人实行军事化管理,五户用一把菜刀,社会集市上规定只有批准叫“铺”的才准打制铁器,将宋朝的驿站改成铺,并实行严格的登记曾理,而地名也不得带铁,如益阳三里桥的铁铺岭在元朝时曾一度改成“棉花岭。十一里这地方有一个营长坪,这还了得?于是,很自然地与铁铺岭地名同时消失,而取代则是当地的上马石,卸甲山等地名。
营长坪,虽与关羽的“汉寿亭候”,“华容道放曹”同样被益阳老百姓误解,但此误解却反而使人感到更实在,云长是不是营长不影响历史的本来面貌,却更能证明;此地就是关云长公元211年驻军的“营长坪”。
铁铺岭的地名,在清朝年间就已经启用,除了是真实历史外,还名副其实的炼铁铸锅,而同时取缔的“营长坪”,是否也可应恢复真实的历史而启用老地名?
作者/邓亚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