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中腹地的安化县,一片茶叶,兴荣了整座山城;一条古道,串联起千年传奇。这里的山水因茶而名,百姓依茶而兴。
千百年前,安化黑茶因耐储存、解腻助消化的特性,成为朝廷“茶马互市”重要的贸易商品,“黑茶西行”的驼铃声串起亚欧大陆的文明对话。如今,循着茶香拾级而上,在鹞子尖岭斑驳的石板路上,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马蹄踏碎关山月,茶担挑来万里春”的贸易盛景。
作为中国黑茶之乡,安化不仅是一座活态的茶叶博物馆,更是万里茶道的历史坐标之一。近日,记者跟随“片叶度关山”万里茶路中国行团队深入安化,展开了一场穿越千年的茶路寻踪,探寻一片茶叶飞度千年的历史留痕。
一片茶叶,兴荣了整座山城
“嘿呦、嘿呦……”步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浑厚的号子声从踩茶房传来。循声望去,七位壮汉正踏着律动的节拍,在长三米的竹篾上演绎着“千两茶之舞”。这道传承千年的踩茶技艺,等待49个昼夜的风霜雨露,便可孕育出金花绽放的奇迹。
(千两茶的踩制现场)
“竹韵茶香、回甘清甜,是千两茶的妙处所在,也是六百多年来深得边疆牧民喜爱的原因。”白沙溪茶厂总经理王凯解释道。清朝同治年间,安化千两茶开始在市面上流通。其形如柱,老秤重一千两(约合36.25公斤),俗称“千两茶”。正是茶体重达一千两,让其成为所有茶类当中最大的单体茶。
“目前千两茶的制作仍保持着原始的加工方式,一个小组一天最多制出17支千两茶。”记者了解到,上好的安化黑毛茶原料需经蒸、踩、捆、压等数十道工序加工成行,再经49天的日晒夜露干燥后,才算完成生产周期。而受气候影响,千两茶每年仅有5个月的生产时间。
(“片叶度关山”万里茶路中国行团队近距离了解“千两茶”的历史)
得益于这天人合一的独特工艺,千两茶不仅成为海内外茶文化研究者争相探秘的活态标本,更在市场赢得了“世界茶王”的美誉。“截至目前,我们生产的千两茶、黑砖茶、茯砖茶、花砖茶等产品,已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出口量约200吨。”王凯言语间闪烁着自豪。
(图为白沙溪码头)
白沙溪茶厂的红火只是安化黑茶产业蓬勃的缩影。在安化县,36万亩茶园滋养着大小茶企210余家、带动40余万从业人员。2024年,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68亿元,税收3亿元。自2008年起,安化连续十六年入选中国茶业重点县域前十强,获评全国“三茶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先行县。
一片茶叶,就这样撬动了山城的振兴。
一条古道,串起千年传奇
明万历年间,安化黑茶因其解腻助消化的特性,深得北方游牧民族的青睐,被朝廷正式定为“官茶”。这一历史性转折,不仅让安化黑茶成为朝廷安定边疆的重要战略物资,更推动其贸易规模达到空前鼎盛。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安化为起点的茶叶贸易路线不断延伸,最终在清代形成了贯通亚欧的中蒙俄万里茶道。而作为中俄万里茶道湖南段的起点——鹞子尖古道,便是这段历史最鲜活的见证。
(鹞子尖古道上的碑刻)
“远销蒙俄,水路联运是关键。”安化茶树多生长于山石嶙峋间,茶叶外销除靠人力肩挑,竹排水运,还靠马驮,走崎岖山道。作为旧时安化黑茶“以茶易米”的重要通道,鹞子尖古道完美衔接了茶马古道与资江水路,构建起完整的运输体系,安化黑茶由此得以从五福宫码头启程,经武汉中转,远销新疆、西藏、蒙古、俄罗斯等欧洲腹地。
据悉,鹞子尖古道全长30公里,起于新化、安化二县交界处的洞市黄花溪缘奇桥,自南向北横穿大坪歇伙铺、甘露茶亭、爵公桥、洞市老街、永锡桥、思贤桥,终至江南镇资江岸边五福宫码头。
(图为鹞子尖古道的途径点之一永锡桥)
如今,漫步在这条古道上,历史痕迹依然清晰可辨:古茶园、古茶亭、古村落、古关隘、古集市、古宗祠、风雨廊桥、古茶行、古码头等,全面反映了古代湘西梅山产茶区的产业生态,更生动呈现了从茶叶生产、运输到加工、贸易的全产业链条。
(益阳安化石码头明清古巷文化街区)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2月,鹞子尖古道公布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茶马古道的重要标本,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学团队的探访。
一条古道,就这样串起了千年的茶香记忆。
听,山风拂过古道的青石板,仿佛还在诉说当年马帮铃响的繁华盛景。待来年春暖花开日,我们不妨相约鹞子岭,再续一段茶与路的千年对话。(文/港湘新闻网 龙敏 孙慧)
(一审:凌熙 二审:袁琳 三审:蓝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