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2025年9月29日晚在安徽省合肥市拍摄的“庐州月·家国共团圆”2025合肥中秋诗歌晚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新华社合肥10月30日电 题:皖台共话历史情:刘铭传与包公文化中的两岸心灵共鸣
新华社记者吕岩昊、郭晨、汪海月
10月,新学期伊始,在安徽大学的校园内,又一批来自宝岛台湾的新生将与大陆师生们共同学习、深入交流。近年来,作为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和北宋名臣包拯的故乡,安徽合肥与台湾之间正通过共同的历史文化话题铺就两岸交流之路。
“两岸文化交流中,共同的文化记忆往往能催生共同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李宗义说,他工作后第一次来到合肥时,当人们知道他来自台湾,常会自然地聊起刘铭传和包拯的故事,这让彼此之间的距离一下子亲近起来。
这是2021年11月2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拍摄的刘铭传纪念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在台湾,铭传小学、铭传大学颇具声望;在合肥,以刘铭传故居、刘铭传纪念馆为基地,当地两岸交流活动层出不穷,成为台胞了解历史传统、了解大陆发展的一扇窗口。“刘铭传在台湾留下的现代化工程与诸多事迹,至今仍被台湾民众铭记于心。”李宗义告诉记者。
如今,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的刘铭传故居被修缮,融合江淮民居风格的刘铭传纪念馆与之毗邻而建。今年夏天,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40周年大会在刘铭传故居举行,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参访团走进刘铭传纪念馆寻觅两岸亲缘,“铭传情”成为了两岸开展交流活动的重要元素。
专家表示,两岸历史和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刘铭传作为联结两岸的重要历史人物,成为两岸同胞心中共有的历史、文化符号。
这是2020年12月3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拍摄的刘铭传纪念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合肥的另一端肥东县是北宋名臣包拯故里。包拯因其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受民众敬仰。台湾多地建有包公庙,包公文化在岛内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秋日里,合肥包公园内,桂香正浓,游客如织。今年中秋夜前夕,“庐州月·家国共团圆”2025合肥中秋诗歌晚会在此举办,两岸青年通过视频连线隔空对话,以历史为桥、诗词为媒,促交流、盼团聚。
“中秋明月照亮了我们两岸同胞的心连心。”合肥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谢建宝说,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也能让我们明晰要走向哪里”。
深厚的历史渊源如同一条无形纽带,为皖台青年交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2025年7月1日,观众在安徽省合肥市包公园参观。新华社记者 吕岩昊 摄
近年来,一批批台湾青年学子跨越海峡,来到合肥这片充满历史温度的土地。“合肥请您来”台湾青年和学生合肥行系列活动、“徽风皖韵 同心同行”2024台湾大学生徽文化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接连举办,吸引着台湾青年跨越山海,在合肥寻访历史足迹,触摸文化根脉、畅想未来发展。
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介绍,仅“合肥请您来”台湾青年和学生合肥行系列活动这一品牌活动,自2023年启动以来,3年内就已吸引1700余名台湾青年学子前来交流参访,成为皖台青年心灵契合的生动见证。
近年来,皖台深入共享包公文化资源。包公园与台湾云林县海清宫建立长期交流机制,在两岸之间架起“包公祖庭”与“包公祖庙”的友谊桥梁;合肥连续举办十三届包公文化节、合肥台湾周、台湾风情周等系列活动。
“因为合肥有这么多与台湾紧密相连的文化,我对这座城市感到格外亲切,也更想去了解刘铭传当年是如何从这里一步步走向台湾,包拯的故事又为何在台湾广为流传。”李宗义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