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岱之麓绵亘数百里,奥室精蓝所在都有。其西北隅烟云迤逦,结成绀宇者为灵岩。古刹灵岩创建于东晋,开山祖师为朗公和尚。
竺僧朗,东晋僧,是载入梁朝《高僧传》的东晋著名高僧,是西域高僧佛图澄(232-348)弟子,与道安、法和等高僧素相友善。朗公德行素端,博学渊通,颇受历代帝王的赏识。曾受到过前秦符坚、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后燕主慕容垂、南燕主慕容德、后秦主姚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七国君主的礼遇,被奉为神圣,名重一时,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有名的高僧。后卒于泰山,年八十五岁。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朗居琨瑞山,大起殿宇,连楼累阁。”梁朝释慧皎《高僧传》称朗公和尚是京兆人(今西安),于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在琨瑞山(位于泰山北麓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东北)创建了山东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
前秦永兴 (公元357-358年)中,林下志士张忠,为避“永嘉之乱”,隐居于泰山西北的支脉玉符山(今灵岩寺东野老庄),并与朗公和尚结为“林下契”。于是朗公常到玉符山讲授《放光船若经》。据《神僧传》云:“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埋于此。”传衣钵者记取,数百年后,能使一切学人,来观仰焉!此灵岩所本来也。”灵岩之名由此而得,因此,朗公和尚被誉为开山第一祖。
朗公此时在泰山西北岩所建的这处“精舍”,当是灵岩寺的前身。据《灵岩志》卷二载,灵岩寺在方山下,即《水经》:“玉符山 ,乃泰山西北麓之一岩也。”现在灵岩寺的庙宇建筑就坐落于方山主峰之下。
大灵岩寺千佛殿内彩塑罗汉像之朗公和尚(图片来源:山东大灵岩寺 摄影:于阗)
一、朗公创寺,得到了国主的支持
文献记载,朗公法师创建灵岩寺,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资助。
前秦苻坚(351-384年)为“重其人而神其地”,赐方山名为昆仑山金舆谷,送朗公“紫金数斤,供镀形像,绢绫三十匹,奴子三人,以备洒扫”(唐·道宣《广弘明集》)。甘露五年(363年)“秦主苻坚钦其德素,遣使征请,朗同辞老疾乃止,于是月月修书赋遗。坚后沙汰众僧,乃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仑一山,不在搜例’”(《高僧传》),说明当时朝廷对朗公为人的评价和对佛教的支持。
此书中还记载,南燕主慕容德(398-404年)下诏,赠送绢百匹,并假号东齐王,将奉高(今泰安),山茌(今长清张夏)二县的租税赐给他。政府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使寺院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物质条件。
《高僧传·法和传》载:法和禅师曾“于金舆谷设会,与安公共登山岭,极目周睇。既而悲曰:‘此山高耸,游望甚多,一从此化,竟测何为之。’安曰:‘法师持心有在,何惧后生?若慧心不萌,斯可悲矣。’”灵岩寺在当时已兴旺发达,成为高僧云集的地方,早已不是最初的“精舍几区”了。
在这些国主不断地敬重扶持之下,灵岩寺的初创,就有了一个非常高的历史起点与基础,一千七百年灵岩的发展,随之拉开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序幕。
二、灵岩寺历“太武法难”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但影响极其有限。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烽烟遍地,人民饱受苦难折磨,深感人生无常,许多人希望从佛教中得到慰藉。这期间,佛寺遍布全国各地,僧尼数量越来越多。
北魏太平真君7年(公元446年),太武帝灭佛,灵岩寺被毁。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武帝出师长安,征讨盖吴,见寺僧藏有兵杖,大怒。司徒崔浩趁机规劝,于是太武帝诛杀天下沙门,摧毁佛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灭佛。灵岩寺也未免于难,被革除昆仑金舆之名,仍恢复方山的旧称,寺院一度荒废。至北魏正光(520-525年)初,法定禅师由西方来到灵岩寺,开辟山场,纠工举材,大规模营造寺院,“先建寺于方山之阴,曰神宝(初名静默寺),后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清·马大相编《灵岩志》),香火兴旺,灵岩寺在废佛后出现第一次中兴。
从太武帝灭佛,到法定的再创,其间荒废了七十余载。法定复兴之后,经过五十多年的稳定发展,灵岩寺又成为闻名一时的寺院。
朗公石(图片来源:山东大灵岩寺 摄影:赞荷)
三、朗公和尚的几则神异故事
1、朗公训虎
金舆谷夹在群山之中,树木茂盛,遮天蔽日,经常有虎狼出没,伤害行人和家畜的事件屡有发生,村民们称之为“虎灾”。附近的百姓经过这里,必须成群结队,手持棍棒,一起行走方可。自打朗公来到这里居住,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法子,那些猛兽再也不出来伤人了。无论是人多人少、晨行夜往,在这里路过都不用害怕野兽伤害了,畅行无阻。百姓感叹不已,都对朗公由衷地佩服、感谢。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金舆谷称作郎公谷了。(神通寺碑文、《高僧传》)
2、遥感被盗
有一次,应施主的约请,竺僧朗与几位僧人一同外出参加佛事活动。走到半道上,他忽然停下脚步,对大家说:“寺中好像来了窃贼,正在偷你们的衣物。”众人一听,大吃一惊,赶紧跑了回去,果然发现窃贼在寺中行窃。幸好竺僧朗及时提醒,大家赶了回去吓跑窃贼,衣物没有丢失。(《高僧传》)
3、乱石点头
有一天,竺僧朗从金舆谷的寺院出发,翻山越岭,去泰山的西北麓讲说《放光般若经》。讲到精彩处,山石为动,不住地点头。旁边听讲的人惊讶地告诉了竺僧朗,他感叹道:“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埋于此。”由此,这座山便得了灵岩山之名。后来,竺僧朗又在此建造了灵岩道场。由于朗公在此说法,人们还把这座山叫作朗公山。在朗公山的西边有一块岩石,高两丈许,远远望之,就像一位老和尚在弯腰点头,拄着手杖站在那里,跟朗公生前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一模一样。人们将那块岩石叫作朗公石。(《岱岳·卷二十六》)
4、备餐等客
在朗公居住的地方,上空经常有祥云缭绕。日久天长,附近的老百姓发现了都很惊异,一传十,十传百,流传很广。朗公修佛尽职尽责,讲究礼仪,不时地出现吉祥的征兆。他住的屋子门窗总是开着的,鸟雀从来不飞进去祸害。凡是有来拜访朗公的,无论人数多少,没有来到之前他就都知道了。于是吩咐弟子按照人数准备饭菜,结果每次都如他所言。众人莫不感叹其有预见之明。寺院中米仓的米,随吃随满,总也不见减少,大家称之为“天仓”。有的时候,朗公分身多处,同时赴供。(《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等)
5、显灵护寺
竺僧朗圆寂之后,佛教三次遭到磨难,但是没有人敢于毁坏朗公寺。如果有人前去侵害寺院,朗公就会出现,并且用锡杖打他,直到将其打得病困垂死。如果这时被打者向朗公忏悔求饶,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续高僧传》)
图/文 山东大灵岩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