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和法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涉外法治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第四届涉外法治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三周年:成绩、问题和未来”的论坛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涉外法治发展报告(2023)》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院的专家及部分受邀的外部学者编撰。报告包括总报告和宏观编、对外交往法治编、涉外经济法治编和涉外民商事法治编共四大编章,涵盖“一带一路”涉外法治发展、中国数据涉外法治发展、国际化营商环境、对外交往法治发展,反制裁、出口管制法治发展,对外贸易法治发展、涉外投资法治发展、涉外金融法治发展、反垄断涉外法治发展、中国国际私法发展、国际商法法治发展、海商海事法治发展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法治发展等13个章节内容,从参与全球治理、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学研究等方面展现了我国涉外法治发展的成果。
报告指出,加强涉外法治工作主要围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三大战略目标开展。2023年,涉外法治工作在推进三大战略目标和其他目标方面具有四方面特色: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反干涉、反制裁、反长臂管辖制度实施力度有所加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取得实质性进展,统筹安全和发展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研究与涉外法治实践同步共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表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赋予了涉外法治建设新的内涵和时代逻辑,将涉外法治建设提上法治中国建设重要议事日程。该校将同各界深入合作,在涉外法治发展领域深耕细作,开拓进取,努力建设同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更高水平的涉外法治体系。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文斌表示,高校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把厚植家国情怀与拓宽国际视野结合起来;二是将涉外法治教育与国内法律教育结合起来;三是把提高法律素养与强化外语能力结合起来;四是把强化理论学习与突出实践训练结合起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梅夏英认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不仅是国际法和国内法的问题,也是在中国融入世界并且在世界秩序发生巨大变动时产生的问题。我们的角色已从国际上的参与者、融入者变成主导者,需要更多地从涉外法治的基础理论方面和基本体系方面有所思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勇认为,涉外法治研究可能需要突破法律和规则本身,进入到行业规则、商业惯例、科技发展的脉络和逻辑。他表示,国际规则不一定是高标准,有的国家的国内法的标准并不比国际标准低。(金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