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军队和哈马斯仍在加沙激烈的战斗,哈马斯的精锐部队卡桑旅屡屡通报最新战果,但以色列的绝对王牌军戈兰尼旅却因为遭受重创,不得不回撤休整。被派上战场不到两个月就被迫退场,一向以骁勇著称的戈兰尼旅是什么来头?这次为什么遭遇前所未有的败绩,它的缺席又如何影响着以军这支中东强军的战斗力?
Part.1
据巴勒斯坦电视台2月28日报道,以色列军队当天密集轰炸加沙地带中部和南部多个地区,造成至少39人死亡。
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28日发布的数据,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2.99万人死亡、逾7万人受伤。
目前,以哈在加沙地带战斗依然激烈,而在此次战斗中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以军精锐部队戈兰尼旅,却在2023年12月21日宣布撤出加沙地带,以色列政府声称,戈兰尼旅的撤离是因为任务已经完成,需要对部队进行重新整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
“这一次戈兰尼旅阵亡人员100多人,受伤的人员700多人,基本上部队四分之一的战力都被打掉了,它必须回去休整。”
戈兰尼旅总兵力约4000人,归北方司令部指挥,平时部队就处于战备状态,一旦发生战事,第一时间就能担负作战任务。戈兰尼旅被称为以色列第一旅,是以色列国防军中最古老、最荣耀、最传奇的部队之一。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牛新春:
“历史上,以色列军队里最先进的武器、最先进的战法都是在戈兰尼旅中先试验的。最重大的战争,戈兰尼旅每次都有参加,并且每次都冲在第一线,实际上它是以色列军队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随着以军地面进攻的深入,战斗转为激烈的巷战,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作战,需要以军士兵拥有很高的适应性和警惕性。而此前戈兰尼旅长期的战斗训练主要集中在开阔地区,突然面对狭窄复杂的城市环境,显得无所适从。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
“有些建筑被以色列摧毁以后,仍然没有改变城市街道网络密集复杂的状况,戈兰尼旅的突击力量以‘梅卡瓦’坦克为主,还有装甲步兵车、工程车辆、推土机等。它的短处和死角不断地在暴露,而这些东西恰恰都能被哈马斯灵活的运用,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以色列地面部队发起偷袭。”
守卫加沙城的哈马斯武装人员充分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发挥灵活多变的战术,利用城市建筑和地下密布的地道,采用“打了就跑,打了就藏”的方式攻击以军部队坦克,给刚刚进入城区的戈兰尼旅带来巨大伤亡。
Part.2
2023年12月12日,加沙北部战区舒贾亚街区,哈马斯武装人员在一座建筑物里设置诱杀炸弹,炸死7名以军士兵和1名营长。而来救援的以军士兵却再次落入哈马斯武装人员的包围圈,他们成功伏击了前来救援的以色列空军第669航空救援和戈兰尼旅派出的营救部队。
以色列媒体报道证实,在这场围点打援的伏击战斗中,戈兰尼旅旅长伊扎特·本·巴萨特上校和第13营营长托默·格林伯格中校,13营连长罗伊·梅尔达西少校,第51营摩西·阿夫拉姆·巴尔·昂少校,51营某排排长利尔·哈约上尉同时牺牲。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
“哈马斯作战很有章法,先伏击了格拉里51营的前方搜索部队,使4个人与总部失联,给总部错觉做出营救行动。第699营救部队首先营救失败,又派了更高的指挥员带着部队前去,结果遭到伏击。对戈兰尼旅实施围点打援的战略。”
面对熟悉环境、善于游击的哈马斯武装人员让作为先头部队的戈兰尼旅遭受了巨大损失,前旅长摩西·卡普林斯基披露,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戈兰尼旅有四分之一人员伤亡,惨重代价背后是以军在面临新环境作战存在的诸多问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
“以色列国防军此番加沙的军事行动,完全是个新问题。第一是特殊人质的原因,第二是哈马斯总有办法让老百姓跟它在一起这个原因,第三是庞大的地道系统,束缚住了戈兰尼旅的手脚。一方面会影响它的作战效率,另一方面增大了它人员伤亡的风险。”
在哈马斯公布的作战视频中,往往可以看到,哈马斯武装人员从地道中出来,迂回到以军装甲坦克的侧后方,仅凭一枚火箭弹就可以摧毁一辆以军坦克,同时还可以安然地返回地道,而在整个攻击过程中,以军的坦克很少有步兵的协同保护。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牛新春:
“因为以军过去多年的军事演习、训练,包括士兵的军事知识,不是按大规模作战来准备的,它是按小规模的、反恐的、突击型队的形式来作战的。很多步兵跟坦克的配合之前从没有训练过,所以他们对地形不熟悉,配合不密切。”
随着以军在加沙城中的不断推进,哈马斯武装人员把加沙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废墟都当作战场,处处设点阻击以军。
以军为了防止被偷袭,减少士兵的伤亡,每推进一定距离,就会利用推土机建造一个环形防御工事,从媒体发布的照片可以看出,防御工事外围都是坦克重装甲,但在城市中的防御工事却成为哈马斯偷袭的目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
“老虎还要打盹,以军也得喘口气、吃口东西,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扎堆的情况,就给哈马斯提供了作战机会。”
Part.3
戈兰尼旅成立于1948年2月,早于同年5月组建的以色列国防军,成立至今戈兰尼旅历经以色列建国以来所有战争,在独立战争结束后,戈兰尼旅因战功卓著被保留在以色列国防军常备部队序列中。
戈兰尼旅以两度血战戈兰高地而闻名,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时,6月9日,戈兰尼旅面对人数、地势均占优势的叙利亚军队,正面强攻戈兰高地,历经一天的血战,最终攻克戈兰高地打出军威。
1973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戈兰尼旅在失去戈兰高地制高点赫尔蒙山后,一举反攻,以阵亡50人,受伤100人的前提下,通过残酷的白刃战,最终以伤亡1000人的代价重新夺回戈兰高地,在以色列国防军中声威大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它是守卫戈兰高地的。首先它扼守住了赫尔蒙山,也就是戈兰高地的主峰,让叙利亚军队没有能拿下主峰。第二,它与以色列第七装甲旅配合,在戈兰高地同叙利亚装甲部队和伊拉克装甲部队进行了自二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坦克作战。让七八百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坦克变成了坦克公墓。”
Part.4
一代又一代戈兰尼旅士兵为国南征北战,靠着一腔热血和敢打敢拼的精神,打出了国防军第一旅的军威。
20世纪80年代,为表彰戈兰尼旅在历次中东战争中的功勋,以色列国防部特许戈兰尼旅官兵佩戴褐色贝雷帽,直至今日,戈兰尼旅已发展成为在以军中最擅长山地作战的劲旅,尤其以作风悍勇、敢打硬仗闻名以军,是以军北部军区的一张王牌。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牛新春:
“它有比较光荣的历史传统,士兵的训练是最艰苦,时间最长,也是最好的。它体现的是整个以色列国家和以色列军队的精神,一直到今天,以色列军队在以色列国家中都是享有很高的地位。”
戈兰尼旅除了作为王牌部队享誉以色列军队,它的历任旅长也都是以军史册的重要人物,莫塔·古尔、加比·阿什克纳齐、加迪·埃森科特,先后任职以色列国防军的总参谋长。而首任旅长,以强硬、激进享誉世界的阿里尔·沙龙成为以色列总理。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牛新春:
“过去的70多年里,以色列的重要政治人物都是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是在军队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这支部队出了三个总参谋长,它是军队中最精锐的那一支。”
这支堪称以色列“最具光荣传统”的部队以作风强硬闻名全军,但同时也有一个奇怪的传统,就是专门招收被别的部队踢出来的士兵。或许因为太具个性,戈兰尼旅也偶尔背负着军纪涣散的恶名,有些士兵不仅公然违背上司命令,还常常爆出打架事件。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
“它就是要说明,无论什么样的人到戈兰尼旅的熔炉中,都能被培养成好兵,这就是以示它同以色列其他作战部队的区别,奠定了它在以色列国防军中成为第一旅。”
以色列军事分析人士指出,在以色列国内,政治风险和社会不稳定性在逐渐上升。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强推的司法改革,引发了严重的社会裂痕,同时军事开支的削减,让一些预备役军人威胁拒绝服役,军队战斗力也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
在加沙的战事中,戈兰尼旅所经历的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深刻的战略危机。这次危机暴露了以军在城市巷战中的脆弱,如果不能适应新的战场和新的环境变化,战场上将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
“下一步它必然要调整方向,一是要加强对部队的全面训练,适应各种新型作战手段。比如人工智能技术,无人机技术,城市巷战技术,以及如何去对付城市的地道网络,这一定是它下一步训练的重点。”
冲突仍没有结束,双方对决还在继续,而以哈这一战无论如何收场,无论谁来接管战后的加沙,以色列无疑都会进一步地加强战备。在中东这样的敏感地区,这无疑会搅动新一轮的军备螺旋,而这个大火药桶的导火索,难免越拉越紧。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云标签 点击对应标签查看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