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军浴血守四行 “八百壮士”远名扬
新华社上海6月24日电 题:孤军浴血守四行 “八百壮士”远名扬??为了迷惑敌人,四行守军对外宣称“建筑内有八百人”,故外界敬之为“八百壮士”。10月27日清晨,日军发现四行仓库内仍有中国守军,立刻发动进攻,遭到“八百壮士”勇猛阻击。2015年8月,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包括仓库西墙等建筑主体在内“修旧如故”。
抗日战争 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 [新华社]
考古专家:后庄人首纹玉戚为夏王室遗物 可助力探索夏文化
史前玉器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研究员2013年起开展夏时期玉器探索研究时就对后庄玉戚进行分析,通过10多年持续深入考证和相关对比研究,认为后庄人首纹玉戚为夏王室遗物,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线索。后庄人首纹玉戚。  “据此可以推定,后庄人首纹玉戚是夏王室的玉器,自然是说明夏王朝存在的重要证据。”
文化 考古 [中国新闻网]
澄江古生物化石亮相国家海洋博物馆
当日,由国家海洋博物馆与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寒武纪的黎明—澄江生物群与生命多样性的起源”主题展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展,来自澄江化石地的96件寒武纪时期古生物化石,将进行为期6个月的展出。??据了解,澄江化石地位于云南省澄江市,是追溯地球生命大爆发、大演化和展示生物多样性源头的重要遗址。??6月19日,观众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寒武纪的黎明—澄江生物群与生命多样性的起源”主题展。
博物馆 化石 国家海洋博物馆 [新华社]
玛不错遗址填补青藏高原考古诸多空白
2025年4月,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玛不错遗址是西藏中部地区发现超过距今4000年前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不仅为构建史前西藏社会历史和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而且为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了可信的佐证。5月22日,联合考古队领队夏格旺堆在玛不错遗址向记者介绍考古发掘情况。
文物 考古 青藏高原 诗鬼 [新华社]
“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将在上海奉贤博物馆举行
6月18日至10月18日,“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将在上海奉贤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联合8家文博单位,共展出323件展品,以唐代餐饮酒食器、乐器、服饰、茶道、香道等作为基本展陈内容,展现唐朝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新华社发这是6月17日在上海奉贤博物馆拍摄的展览现场。6月17日,在上海奉贤博物馆,演员展示茶道。6月17日,媒体人员在上海奉贤博物馆拍摄展品。
博物馆 美学 上海博物馆 大唐 [新华社]
在河泊所遗址读懂西南边疆“从多元到一体”
“近年来,河泊所遗址发掘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河泊所遗址的新发现,有助于揭开这些谜团。蒋志龙介绍,河泊所遗址西部发现了密集的居住区、祭祀区和手工业区,出土了“滇国相印”封泥和大量古滇文化遗存,被认定为古滇国都邑。“河泊所遗址汉代简牍的出土,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一件大事。”——反映了西南边疆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
文物 考古 [新华社]
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寻溯仰韶文化
6月14日,参观者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6月14日,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型博物馆——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6月14日,游客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文创区选购产品。
文物 考古 博物馆 新华 [新华社]
湖南澧县的城头山遗址如何成为“文化地标”?一探究竟
遗产日的主场城市设在湖南长沙,将发布一系列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经典案例。走进位于湖南常德澧县的城头山遗址,看“考古现场”如何成为“文化地标”?湖南澧县文旅局副局长 曹毅:在城头山遗址本体上面,比如稻田馆、房址区,我们正在做它们的展陈提质,用VR、AR等技术复原6500年前的古居住区、古稻田,让游客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 考古 城头山 [央视新闻]
我国科学家领衔发现约1亿年前“僵尸昆虫”
新华社南京6月11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领衔的国际古生物团队新近在约1亿年前的缅甸克钦琥珀中发现了两枚寄生在昆虫身上的线虫草化石——古蚁古线虫草和塔蝇古线虫草。我国的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就是线虫草家族的一员,其学名为“中华线虫草”。“结果显示,线虫草的起源时间应为距今1.3亿年左右的白垩纪早期,较此前研究提前了约3000万年。”
科学 昆虫 [新华社]
“太阳之光——古蜀文明与世界”展览在联合国总部揭幕
新华社联合国6月9日电 “太阳之光——古蜀文明与世界”展览9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揭幕,旨在以文明对话为纽带,助力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
文物 考古 联合国总部 金沙遗址 [新华社]
北京这座古寺,用算法“重启”一场千年接力
6月9日,国家档案局公布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北京云居寺申报的房山石经入选。与此同时,云居寺里始于千余年前的“文化接力”,在一双双科技之眼的注视下正悄然“重启”。今年春季,“云居寺濒危石刻微痕迹数字化应用项目”正式启动。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张贮桐介绍,山上的石经更易受到自然侵蚀,使用现代数字技术保留其文化信息刻不容缓。“和长城、大运河一样,云居寺石经也是一项‘千年工程’。”
云居寺 [新华社]
临时闭馆!一博物馆凌晨通报:局部塌陷
今天,南都记者注意到,山西太原太山博物馆今天凌晨通报太山景区东坪区域建筑物局部塌陷情况,称塌陷建筑物不属于文物,约350平方米,周边地面出现塌陷、裂缝。据通报,3日14时15分左右,太山景区东坪区域建筑物局部塌陷。塌陷未造成人员伤亡。据悉,太山景区即太山博物馆。6月3日,太山博物馆发布闭馆公告,称因太山博物馆近期发生地质灾害,即日起临时闭馆。
博物馆 建筑 地面塌陷 [南方都市报]
  • 广告
(媒体爆料&招商合作)
0731-85588296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港湘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本网站所有。
任何媒体转载、投稿、引用,需注明来源"港湘新闻网",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媒体爆料热线 0731-85588296 招商合作热线 0731-85588296 合作联系邮箱 1392289199@qq.com 投稿邮箱 igxnews@163.com]
[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3034186号-1]
Copyright ©2020 港湘新闻网 hkh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